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2014-06-14【聯合報╱記者紀文禮/埔里報導】
3歲的發展遲緩兒小漢漢過去到醫院治療總是嚎啕大哭,另名謝媽媽為帶兩個語言和肢體發展遲緩女兒就醫就要轉3趟車,這些讓人心疼的場景,可望在南投縣「家庭樂活堡」成立後,讓這些孩子能就近獲得治療和陪伴。
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祕書長林美瑗說,協會在南投縣投入早療服務超過15年,協助的遲緩兒多達1200人,但只有水里、埔里及南投市設工作站或據點,其中占49.9%約有550名的大草屯地區,卻一直沒有可以提供遲緩兒療育及家長成長紓壓的基地。
協會去年底花1130萬元在草屯鎮購買100坪的土地,向籌建南投慢飛天使「家庭樂活堡」邁出第一步,但接下來房舍營建、內部裝修,估計仍需高達1880萬元,迄今募款不如預期,亟待各界伸援捐助,洽詢電話(049)2236157或上官網http://www.caeip.org.tw。
「孩子訓練治療不再嚎啕大哭,還能夠獨立從玩中學,我看到未來與希望。」小漢漢在協會的埔里水沙連兒童家庭社區據點接受照顧,媽媽說,小漢漢1歲時診斷罹患先天性結節硬化症,到醫院復健總是大哭,黏著她不放,進步也有限,但自從就近到協會據點接受社工像家庭成員般的陪伴練習後,小漢漢變得愛「上課」,也能獨立和老師互動,還好埔里有早療協會的據點。
老家在海南島的謝女士則有兩個語言和肢體協調遲緩的女兒,她說以前到醫院治療就要轉三趟公車,花了大半天只復健半小時,心力交瘁。
後來就近到協會接受認知、語言訓練後,現在兩姊妹從只能說單字,進步到能說一整句話,聽到「媽媽我要喝奶奶」,讓她高興到像中樂透。
新聞出處: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