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王淑真的得獎感言
姓 名:王淑真 服務單位:台北市立萬芳醫院 醫學復健部 服務年資:16年
具體優良事蹟: 「醫德卓越」獎----- 萬芳醫院十週年慶獲頒 因緣際會下,民國86年開始負責萬芳醫院職能治療的臨床工作,配合臺北市衛生局87年開始倡導的早期療育,當時的沈淵瑤副院長交付早療團隊執行秘書的重任,從此帶領著萬芳醫院的早療團隊。朝著以「家庭為本位」、「個案為中心」的療育目標努力以赴,除了針對小兒個案的需求,提供完整的療育課程,更進一步協助家長「認識早期療育的重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書寫技巧與手功能訓練」、「特殊孩子的情緒調控」,讓需要早期介入與持續照顧的個案與家庭,能勇敢面對這麼有挑戰的人生,這樣十年一階段的堅持與付出,讓自己能在萬芳醫院十週年時,獲得吳靜吉博士等院外公正人士組成的遴選委員頒發「醫德卓越」獎的肯定。
茲就個人二十年來的醫療服務經歷中,有關發展遲緩兒童協助與治療相關工作可具體歸納如下列數點 特殊兒家長的良師益友 耐心傾聽遲緩兒家屬的需求,紓解家長面對慢慢療育路的心理壓力:除了積極落實以「個案為中心」的直接職能治療介入外,更用許多治療以外時間,耐心傾聽、一路陪伴家長,減輕她們在面對診斷時的無助感,面對療育時的徬徨、遲疑與無奈,並努力用「全人的觀點」、用「醫者父母心」的心情、用重塑生活型態、用「路不轉、人轉、心境轉變」的彈性人生觀點,來鼓勵家長用無懼、無畏的勇敢心情,來面對生命的無常與挑戰。 慈濟證嚴法師說「過去不可追,未來不可期」,但是凡是努力,就必定留下痕跡,這一路上,我的家長一直喜歡身為職能治療師的我陪伴同行,每每這些孩子完成人生一小段的挑戰,家長就會寫信、來電分享或是不遠千里見上一面,用盡所有可以聯絡我的方式,與我分享,讓我與有榮焉,這些個案們點點滴滴成長的軌跡,是我最大的成就,也是無形中鼓勵我「樂在職能治療」的最大力量,而我也一直以「歡喜的心」認真承受這永遠不乾涸的心意。 服務台北市縣、市發展遲緩的個案 萬芳醫院的兒童治療團隊,服務發展遲緩的個案數,從民國88年,每年評估約100人次,療育達3000人次,逐年擴增至民國97年底,每年服務個案量超過35000人次,接受評估的個案也超過500人次,服務量大增,但是服務品質不打折。民國95年,當時的復健科陳雅鈴醫師曾針對來萬芳醫院接受兒童復健的家長,作滿意度調查的碩士論文研究,結果顯示家長對萬芳醫院提供的評估與療育服務的滿意度高達9成以上,這樣的研究結果,對一直努力從事兒童復健的我與萬芳團隊,是絕佳的肯定與鼓勵。 規劃並辦理專業人員在職課程與家長成長課程 民國88年開始,規劃並邀請吳端文資深職能治療師提供兒童職能治療從業人員繼續教育課程,內容涵括「感覺調節障礙」、「過動兒的能治療計劃」「自閉症的職能治療方案」、「大腦體操」、「書寫技巧」、「如何與幼兒父母建立有效的合作關係」、「加強自閉兒的社交技巧」與「地板時間」等,針對參與研習會的職能治療師與其他相關專業學員,課後課程的滿意度調查,都高於8成。另外,民國93年開始,協助台北市早療中心,辦理年度早期療育相關專業人員培訓課程,如「自閉症兒童學術研討會」、「寶貝第二個家」…與10場次之小型「家長成長課程」。這樣的合作模式仍持續中,98年度仍將持續主辦10場小型「家長成長課程」。 學童能力篩檢、鑑定與家長諮詢 為落實「社區醫療」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理念,提供台北市、縣幼兒入園、學齡兒入學的學童能力篩檢、鑑定,與家長面對入園、入學與教養技巧的諮詢,萬芳醫院身處捷運木柵線的地利之便,身為職能治療技術長的我負責規劃並親自參與大台北南區、台北縣新店、深坑、中、永和地區的學齡兒入學的能力篩檢與鑑定並推廣認識發展遲緩的親職講座,從88年12月31日舉辦第一次遲緩兒親子營,加強醫療人員與家長、孩童的互動交流。陸續與世新大學合辦發展遲緩兒檢測園遊會、協助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辦理早期療育訓練,與本院社區護理合辦「認識兒童的氣質發展」講座,參與伊甸基金會「輪椅小天使,認識陽光活動」,90年並完成萬芳醫院早療團隊網頁建構,將提供家長查閱及諮詢的管道,接著與萬寧社區發展協會合辦-漫漫早療路,與獎卿護理展望基金會合辦「認識早期療育」,與忠義育幼院合辦「認識感覺統合」。也參與小兒科舉辦的「袋鼠寶寶回娘家-祈福過耶誕」,心路基金會合辦「認識腦性麻痺兒常見之髖關節問題」。目前是彭婉如基金會與台北市保母促進會「認識發展遲緩與促進嬰幼兒發展」課程專屬教師。而長年也一直參與鄰近社區;如木柵托兒所、台北兒童福利中心、萬芳國小附幼、葫蘆托兒所、中正國小附幼、萬芳國小與附幼、新店中正國小與附幼、新店雙峰國小、新店北興國小、新店新和國小、、等的發展遲緩兒篩檢與學校職能治療。 開發新的治療團體與治療模式 有鑒於家有遲緩兒的家庭,除了要面對醫療資源的不足、不均的困擾,也常常合併社會資源運用的困難,因此,從民國90年開始,不定期與本院社會服務室合作,由社工員籌措經費,辦理發展遲緩兒家庭的「走出戶外,健康生活」親子鶯歌陶藝、戲水之旅,宜蘭冬山河「童玩節」戲水活動,台北花卉博覽會的「美麗人生賞花趣」。民國96年6-8月與97年6-8月、12月,更提供發展遲緩兒童的學前準備班,到病房報佳音等,共24個家庭歡樂參與,並成最受家長肯定治療性團體。當然屬於實驗自費的發展遲緩兒童親子律動班,共8對參與,成效已獲得家長與院方的肯定。 熱心早期療育教學與專業的傳承: (1)長庚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的大三學生,每學期四次(1年8次)的小兒。 (2)長庚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一學年共6位大四實習學生。歷年的畢業生中,本院實習的學生皆以優異成績畢業。並順利取得行政院衛生署職能治療師執業證書。 (3)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的大三學生,每學期3次(1年6次)的小兒臨床見習觀摩教學。 (4)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一學年共6位大四實習學生。 現在,這群學生已陸續投入相關職場,服務更多需要特別關注的發展遲緩兒童 得獎感言: 讓這份愛傳下去 - 懷念媽媽 從有記憶以來,媽媽一直是我的偶像,她雖然連小學都沒有畢業,也沒有亮麗的外表,但是她對我這個歷經產箝酷刑、因感覺調節障礙而有情緒困擾的女兒,給予無限的尊重與支持,在「重男輕女」的年代,陪著我走過年少輕狂、桀驁不馴的青春歲月。她對我的耐心與包容,在重視「讀書至上」的傳統價值中,讓我作我自己,讓我盡情「引吭高歌、揮汗跳舞」、讓我可以拋開壓力,悠游於張愁予、席慕容的詩海中,她的期望不高,只希望我能平安、健康、快樂長大。 這樣懵懵懂懂的「早期療育」,讓我在升格當人母時,決定放下中山醫學院的教職,選擇當個全職媽媽,履行媽媽曾經走過的路,雖然民國86年因為經濟因素,重做馮婦,再次回到專業服務,但是經歷照顧三隻「小犬」的意外人生,讓我面對早期療育的專業挑戰時,能積極地鼓勵我的家長:養育孩子沒有秘方,就是愛心、就是耐心。親子教養過程,難免有風雨一定有挫折,勇敢處理問題,接受孩子天生氣質,放下無謂堅持,營造雙贏氛圍。 發揮專業價值 - 謝謝鐘文彬老師、吳端文老師 台大實習時,資深職能治療師鐘文彬,引領我認識「職能治療」專業的價值:他處理個案的吃、喝、拉、撒,他關心個案有無一夜好眠,他鼓勵個案健康地運動,看似無關緊要的生活瑣事,卻是職能治療師「關心的所在」,直到我升格為萬芳醫院職能治療的小主管,他仍善盡「授後服務」的人師使命,提供我專業上的無價諮詢,「棕櫚獎」對專業肯定的榮譽,鐘文彬老師亦師亦友的諄諄教誨,銘感五內。 全人兒童發展中心的吳端文老師,是台大第一屆的學姊,也是兒童職能治療的先知,她傾曩相授她在注意力不足合併過動症候群、自閉症、情緒障礙、學習障礙…等發展障礙的知識、治療技巧,並且帶領我朝著以「家庭為中心」的全方位照顧目標前進。她不但與我分享專業上智慧結晶,也因為她是四個孩子的稱職媽媽,因此,私底下,她也是我的生活導師,如果我能兼顧專業與媽媽的角色,她是那個默默守候我的天使,獲得這個獎的肯定,她是我第一個最應該與她分享的老師與家人。 感謝有您們- 3+1個寶貝 寫「得獎感言」時,正處理老三面對高分落榜的情緒中,更能深刻體會「因材施教」、「個別化教育計劃(IEP)」的執行困境。我有3個兒子,他們有著不同的興趣與能力,曾經以為只要按照身為兒童職能治療專家的媽媽,透過詳細評估後,擬定教育大計,就可以高枕無憂等著成長收割的歡愉。 然而實際參與孩子每天的生活、成長,才發現計劃趕不上變化,我為他們量身訂做的IEP,似乎有些像氣象預報一樣,無法真正預估「莫拉克」颱風的方向與帶來的雨量。 我曾經以為如法炮製教養老大、老二的教育模式,那麼老三也能如願以償,然而事實證明,IEP要實際落實於個案每天的生活,需要家長與各個專業時隨隨地的反省與調整。因此,照顧3個兒子的成長經驗,提醒自己要把時間花在他可以完成的活動上,耐心地觀察每個孩子,發現他的優勢能力,相信他可以學習。 要給他無限的機會,花較多時間培養他的興趣,讓這個興趣可以讓他利己利人。至於多出來的1個寶貝-吳達暉(外子),就不再浪費篇幅,因為8年相識、相知(歷經大學、研究所、當兵),加上20年的婚姻生活,這其中的酸、甜、苦、辣,如寒天飲水,冷暖自知,只有一句「選我所愛、愛我所選」。真的謝謝我的男生宿舍的室友,在特殊兒童照顧的專業路上,包容無限,獻策良多,在此一併誌謝。 年近半百,要感謝的人實在有夠多,謝謝專業路上; 萬芳的孩子們、中山陳瓊玲主任、台大林克忠主任、長庚的學姊與老師群 ........ ,一直在我背後替我照顧3個兒子,目前任職葫蘆托兒所的小詹老師、明芳老師,還有童年空間的芳瑛老師、、族繁不及備載,這個肯定與您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