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21屆 聽損兒家長對早期療育資訊之需求:探討進入聽語教學課程前後之異同 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s Parents: Explo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fore and After Enrolling in Auditory-Verba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聽損兒家長對早期療育資訊之需求:探討進入聽語教學課程前後之異同

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s Parents: Explo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fore and After Enrolling in Auditory-Verbal Intervention Program

張舒婷1*、洪萱眉1、羅明1張逸屏1,2、林桂如1、林怡秀1

Shu-Ting Chang1*, Hsuan-Mei Hong1, Ming Lo1, Yi-ping Chang1,2, Kuei-Ju Lin1, Yi-Xiu Lin1

1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2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

1Speech and Hearing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Children’s Hearing Foundation, 2Department of Audiology and Speech Language Pathology, Mackay Medical College

研究背景與目的:現今早期療育觀念普遍被重視,加上2012年起台灣全面實施新生兒聽力篩檢,因此相較於以往,聽損兒家長在孩子更幼小時就需接觸聽損早療的相關資訊。然而,聽損早療資訊涉及領域廣泛且內容多樣,目前仍少有研究探討這些資訊所包含的面向,及其中家長最關心的項目。這類研究的結果,有助於聽語早療工作者了解家長最想獲得的資訊,便能在服務時提供切合家長需求的資訊。因此,本研究整理出聽語療育的資訊項目,並分析這些資訊項目在聽損兒家長心中的優先順序。

方法:本研究包含「資訊項目彙整」與「資訊項目排序」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由研究者依據聽損兒聽語教學機構專業人員之實務經驗,並參考分析23個國外聽語早療機構的服務內容,歸納出47個資訊項目及其歸屬之五大面向:聽語教學(17項)、聽力知識(11項)、團體適應(9項)、社福資源(4項)及專業發展(6項)。第二階段則由32名聽損兒家長以自身對聽損早療相關資訊需求的程度為準,透過Q分類法(Q-sort)對47個資訊項目進行優先性排序。聽損兒家長分為入課組與未入課組各16名。入課組之聽損兒已接受至少12個月的聽語訓練課程,孩子的生理月齡平均53個月(範圍26109個月)、接受課程時長平均36個月(範圍15102個月)。未入課組之聽損兒均已確診,但仍在等待安排進入聽語訓練課程,其生理月齡平均23個月(範圍484個月)。這些家長依照自己認定資訊項目的優先性分為「最高」的11項、「最低」的11項,和其餘「中等」的25項,再分別對三大組項目再細分出三個等級。全部47個資訊項目最終被劃分為9個等級,且按照常態分佈決定各等級之項目個數與計分。研究者先對資訊項目按其平均得分加以排序,再以Spearman's rho相關係數檢定兩組家長排序結果之相似性,並觀察其中之異同。

結果:整體而言,相關係數之檢定結果顯示,兩組家長的整體排序結果呈現顯著的高度正相關(rho=0.84, p<.001)。而對五大面向之需求程度,兩組家長皆最重視聽語教學,團體適應與聽力知識次之(未入課組較重視聽力知識;入課組則較重視團體適應),接著是社福資源,最後則是專業發展。若針對需求程度「最高」的11個項目,比較兩組家長的排序,發現其中有7項(64%)相同、4項(36%)相異,顯示孩子在入課前後家長的需求雖有許多相似的部分,但也有些許差異。兩組家長都相當重視的項目,包括說話與溝通能力、聽能察覺與理解及詞彙、語用、認知發展;其中「說話能力發展」在所有47個資訊項目中排序皆為最高,且明顯高於其他所有項目。而在相異的部分,未入課組的家長希望自己能盡快學習「訓練策略」及「聽能管理」(如輔具配戴與保養);入課組的家長可能因孩子已逐漸成長、具備基礎聽語能力,本身也已了解基礎的聽語訓練策略,使得他們比較需要「親子教養」、「人際互動」與「教學資源」的相關資訊。針對個別項目比較兩組家長間排序的差異,差異較大的項目包括聽力知識面向之「FM系統(遠端麥克風)」、團體適應面向之「校園生活」與社福資源面向之「支持社群」與「民間資助」共四個項目。前兩項目是入課組家長給予較高的優先排序,可能因孩子多半將要或已進入學校教育階段,而更加重視孩子如何適應團體中聆聽的相關資訊;後兩個社福資源面向的項目,則是未入課組家長認為需求較高,可能因孩子尚在確診後不久的階段,較需要心理支持及相關福利資源訊息。

結論:不論是準備進入或已進入聽語訓練課程的家長,優先性較高的資訊皆屬於聽語教學的面向,但對於聽力知識、團體適應及社福資源等面向的資訊仍有部分會因孩子的發展階段或目前所處的療育階段而有些許差異。本研究的結果,除了提供聽語專業人員參考,在給予家長資訊時能考量其需求。也期盼本研究採取的模式與作法有助於其他早療領域的工作者調查與評估個案家長的需求,提供個案家庭最切合其當下需求的重要相關資訊。

關鍵字:聽力損失、早期療育、資訊需求、Q分類法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