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先天性聽損之基因異常與周產期事件之相關性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genetic disorders and perinatal events of congenital hearing loss
林麗娟*1、林韓杰1、蔡青劭1、范洪春2
Li-Chuan Lin1, Han-Jie Lin1 , Stella Chin-Shaw Tsai1 , Hueng-Chuen Fan2
1童綜合醫院耳鼻喉部、2童綜合醫院醫學研究部
1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 ,Tungs' Taichung MetroHarbor Hospital ,
2Department of medical researchOtolaryngology of Tungs' Taichung MetroHarbor Hospital
研究背景與目的:先天性聽損分類指出生時就發生的聽覺障礙,為孩童最常見之先天性疾病之一,其主要病因分為環境因子及基因遺傳,其中基因遺傳佔約50%致病機轉,其他如母子病毒垂直感染或週產併發症等約佔剩餘50%。目前研究發現對聽力造成影響的基因最常見四者分別為:GJB2 (Cx26)、SLC26A4、粒線體12S rRNA及OTOF,自民國101年3月15日(含)以後未滿3個月之新生兒,都可以方便的接受檢測。根據台灣「2014新生兒聽力篩檢與確診指引手冊」所建議之聽力檢查時程,新生兒在出生後1個月內應完成聽力篩檢,若發現聽力問題,應於3個月內做出初步聽力診斷,6個月內開始療育,讓聽力和語言開始發展的時期能夠順利接軌。換言之,如果延遲發現聽損問題,則將錯失語言發展的黃金階段,即使日後進行補救療育,其語言發展以及效果也就未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先天性聽損兒要好。過去台大醫院亦曾做過此方面研究,然而目前的研究仍以大台北地區較多,台中地區的統計數據較少,由於本院嬰兒的生產率一年超過2000名,而根據研究,聽損的發生率約為3/1000,因此每年於本院出生之嬰兒可能至少有6名為聽力異常的個案。本文之主要目的為藉由院內資料庫,分析於具有基因性聽損之新生兒中,基因異常是否與周產期事件相關之病例回顧研究。
方法:本研究為回溯性病歷分析,以健保代碼Z01.10和Z01.118,蒐集2016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於本院接受聽力篩檢之嬰兒病歷所記載的資料,探討3個遺傳性聽損基因,分別與受檢年齡、懷孕週數、性別、生產方式、胎數、出生體重等環境因子,以及聽力檢查結果等(包括3者:純音聽力檢查、聽性腦幹誘發反應、變頻耳聲傳射)正常與否的相關性,歸納作為可應用在臨床上的治療方針及資訊。統計方法則假設母群體為常態分布,針對連續變項,如體重,Z檢定各自母群體平均數皆相同,採獨立樣本T雙尾檢定;而針對類別變項,如懷孕週數、生產方式等則採用Fisher's exact test卡方檢定。
結果:總共蒐集52位新生兒資訊,皆診斷有先天性聽損突變基因之一,唯獨二位個案具有2個聽損基因,分別同時帶有GJB2+OTOF突變及GJB2+SLC26A4突變。所有個案皆於年齡4個月前(平均2.6個月)診斷出帶有突變聽損基因,並接受聽損篩檢。52位個案帶有分別統計各基因突變與否的人數如下:GJB2基因突變有12位;OTOF基因突變有3位;SLC26A4基因突變有12位(如圖一)。在各環境因子中自然產或剖婦產生產方式不同與基因突變的相關性中,GJB2基因異常的個案以自然產方式生產有16位,剖婦產方式生產的有24位,P值為0.002;SLC26A4基因異常的個案以自然產方式生產有11位,剖婦產方式生產的有位,P值為0.002。 唯有下列二者有相關性:在GJB2基因異常群體中,剖腹產的比例較高;而在SLC26A4基因異常群體中,卻以自然產的比例較高 (如圖二)。除此之外,唯OTOF基因異常者在聽力表現上(純音聽力、聽性腦幹誘發反應)與正常者有明顯差別,GJB2及SLC26A4二組在聽力表現上,有無基因突變並無統計上差異 (如圖三)。其他環境因子,如胎數、性別、懷孕週數有無早產等環境因子與有無突變基因帶原皆無統計上差別。
結論:周產期事件大多與是否帶有遺傳性聽損基因突變無關聯,除了帶有GJB2基因突變新生兒大多接受剖腹產以及SLC26A4基因突變者大多以自然產居多,而其背後的病理機轉仍有待進一步臨床試驗。本院診斷三種基因型遺傳性聽損,盛行率為GJB2 > SLC26A4 > OTOF,此盛行率與國外研究相同,但與過去台大文獻報告有所差異。臨床上OTOF的聽損也通常出現於1歲前學語前聽損,符合本研究的觀察結果。
關鍵字:先天性聽損、基因檢測、周產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