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23屆 音樂元素運用對於遠距音樂治療個案參與度之影響-以嬰幼兒團體為例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音樂元素運用對於遠距音樂治療個案參與度之影響-以嬰幼兒團體為例
The Effect of Music Elements Utilization on Group Participation in Virtual Music Therapy with Infants and Toddlers


賴彥伯*、李昀儒
Yen-Po Lai*, Yun-Ru Li

東基醫療財團法人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科行動早療團隊
Mobile Children Early Intervention Team, Taitung Christian Hospital

研究背景與目的:在新冠肺炎的影響下,遠距治療服務成為音樂治療得以維持進行的因應策略之一。線上治療克服了空間上的限制,但同時也存在硬體操作、回應即時性、介入方式、及與機構人員合作的侷限。本研究將探討嬰幼兒音樂治療團體由實體轉換為遠距模式後,治療中音樂元素及技巧的調整對於團體成員參與度的影響。

方法:此研究的參與對象為居住型收出養安置機構之零到二歲嬰幼兒,依年齡及能力分為三個團體,每團體二到四人不等。各團體每週進行二十分鐘的遠距音樂治療,共計十二週,過程中均有保母及機構人員陪同協助。音樂治療師在療程中嘗試且調整介入方式,透過治療紀錄的整理及機構人員的回饋,歸納出不同音樂元素運用對於個案在遠距模式中參與度的影響。

結果:
一、遠距模式的熟悉:由於個案不熟悉視訊模式,一開始觀察到較多焦慮及退縮的表現。治療師以吉他、鋼琴或其他樂器彈奏節奏感強烈的和弦進行,待個案主動出現自主的身體搖擺、拍手等動作表現,再將熟悉的旋律、歌詞循序漸進的帶入互動中,邀請個案參與。規律的聽覺刺激引領出自然的肢體律動,加上舊有音樂經驗所帶來的連結,個案更容易在新模式下產生主動參與意願。

二、音樂特性的運用:少了現場互動及回應的即時性,加上網路延遲的限制,聲音元素的運用在視訊模式中更顯得重要。穩定音樂架構所產生的可預期性提供個案在明確的時間點進行操作;重複性的樂句編排創造個案大量的嘗試機會;明確的樂句呼應設計提供了表達及回應的框架;特殊聲響的加入有助於個案將注意力維持於團體中;多樣音樂型態及樂器特性的應用,幫助個案對於不同指令、步驟、操作方式有更明確的理解及區辨。透過以上元素的調整,讓個案隔著螢幕也能維持相當品質的參與表現。

三、合作對象的搭配:為了讓機構照顧者有更多的參與及協助,簡潔、重複的指令歌曲編排有助於在場陪同者的學習,以進行重述/重唱。特定聲響、旋律與團體動作的搭配設計,讓陪同者即使透過螢幕也得以在治療師無提供口語指令時,依照音樂提示給予個案立即性的協助。

結論:遠距音樂治療在疫情下成為個案持續接受療育服務的選項之一。對於音樂元素的了解、調整及運用,治療師克服了遠距模式中軟硬體上的限制,個案也得以維持與實體治療相當的參與。此研究為音樂元素運用於線上治療的初步探討,期待在未來有更多的嘗試及討論,讓遠距服務在後疫情時代可成為常態的音樂治療模式之一。

 

關鍵字:音樂治療、遠距治療、音樂元素、早期療育、參與度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