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戴恩昕、鄭婷予
財團法人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臺中市第一區兒童發展社區資源中心)
方案緣起:
社會支持係指個人透過社會網絡感受及接受到來自他人的情感關心、實質協助或資訊提供。社會支持可分為工具性支持以及情緒性支持,前者指實際具體的協助,後者為社會心理功用的支持。而Caplan(1976)指出社會支持系統有三大功能:(一)幫助個體使用心理資源解決情緒上的困擾、(二)分擔個體的任務,提供個體金錢、工具、技能上的幫助、(三)提供認知性的指引,幫助個體解決困境。
個人透過人際溝通的社會網路,與他人作資源的交換,且由支持提供者給予接受者一些情感、肯定與幫助等資源,因此讓被支持者能獲得個人的滿足(汪美伶、陳玉蓮,2014)。本中心運用各項工作方法如家訪、電訪及陪同等提供服務,並規劃設計定期函件寄送,不僅能透過專業關係給予服務家庭情緒性支持,函件內容所連結之各項資源,也是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協助服務家庭解決問題、滿足家庭需求,充實並完善個案服務。
方案目的與具體目標:
期藉每月固定發刊,維繫中心和服務家庭互動與連結,並提供豐富刊物內容,如中心近況分享及活動宣傳,兒童發展、親子教養等衛教資訊,早期療育相關資源和福利服務,親子活動公告、居家遊戲活動等,促進家庭透過多元管道,獲得所需親職資訊,以利提升親職功能,滿足兒童發展所需,亦充實中心服務並達到訊息傳遞成效。
方案規劃設計:
依據中心家長需求問卷調查、年度滿意度問卷調查,以及過去服務經驗、家庭質性回饋等分析結果顯示,服務家庭期待接收的資訊面向為:親職教養資訊、安置及就學資訊、社會福利資訊,故以此規劃刊物內容,並搭配不同月份主題呈現,透過行政工作步驟,蒐集材料、擬稿撰寫、編輯討論、同儕督導校稿、完稿印刷等,逐步完成並提供服務家庭。除寄送紙本信件,亦以家庭個別需求提供電子公告版本,不僅增加多元服務傳遞管道,也透過網路公告,使社會大眾有機會瞭解早療家庭,及其所需面對的種種議題,實際上與一般幼兒並無二致,期待藉此可增加社會之同理和理解,以達到去標籤化、融合之理念。
文宣設計部分,以中心代表人物小瑪寶為主意象,更命名為小瑪寶月刊,並使用其代表色暖黃色,做為紙本刊物底色,加強中心服務連結和形象。內容設計共有六大主題,包含1.中心公告:動態、辦理活動、2.衛教資訊:兒童發展、親子教養、居家安全等、3.早療資訊:早療知識、補助提醒等、4.活動代發:親子活動資訊、教具圖書推薦、5.小瑪寶信箱:讀者回饋、6.隱藏彩蛋:趣味互動。刊物內容多會因應時事及兒童發展時序呈現,如兒童安全意外頻傳時,提供幼兒居家安全及夏季戲水安全衛教文章,並於7、8月暑假期間,服務兒童即將面臨轉銜就讀幼兒園及國小前,提供就學先備資訊及學習適應相關主題繪本資源。
成果及成效分析:
透過量化資料及質性回饋結果進行分析,在量化資料部分,112年截至7月共發放2,553封紙本信件,電子化公告觸及人次為5,412,藉由函件內容設計,更有效回應中心年度滿意度問卷調查及家庭需求問卷調查結果,如家長關心的親職教養資訊:挑選安全玩具、分享臺中圖書館及兒福聯盟等親職課程、感覺統合之介紹及夏日人身安全宣導;針對安置及就學資訊則提供:入小體驗營、就學適應準備繪本推薦及就學準備等;有關社會福利資訊面向:每季早療補助提醒、中心教具借閱及圖書室開放通知等,其他資訊尚有社區友善資源、醫療復健相關資訊等。
整理質性回饋則得知,透過定期的信件,促使服務家庭感受到社工定時的關心及問候,社工透過家訪,亦實地觀察到服務兒童使用函件附件之著色畫練習,也收到家長回饋表示透過月刊內的衛教資訊、活動參加報名等,有助獲得親職教養知能和學習,及得到所需的社福資訊,亦瞭解更多社區友善資源並能嘗試運用,此外,中心固定於社區內郵局寄信,漸進建立友善關係,使其認識中心業務及服務內涵,促其成為社區友善資源。
結論或建議:
本方案透過定期寄送關懷信件,內容涵蓋中心近況、活動宣傳、兒童發展、親子教養、早療資訊及親子活動公告等多個主題,透過行政工作步驟,從資料收集、撰寫、編輯到印刷,確保信件的品質和內容,並提供電子版信件之選項增加服務傳遞管道,根據量化資料及質性回饋分析顯示,定期寄送月刊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式滿足服務家庭之需求,除了提供了多元的親職資訊管道增進家庭的功能外,也有助於強化中心與服務家庭之間的互動和連結,提供正向情感支持和實質協助,確有其辦理必要性,中心未來亦會持續規劃更貼近家庭需求之服務。
關鍵字:早期療育、社會支持、以家庭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