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

第24屆 海報式論文社福類【「我最棒!」-小書系列課程活動在早期療育據點實施歷程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江筱倩*、張己燐、魏任儀
Hsiao Jiang –Chien*ji lin –ChangJen Yi-Wei

 

臺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
Taiwan Association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Early Intervention(TACDEI)


背景與目的:本協會社區據點計畫,服務包含早療幼童及一般幼童,依幼童能力設計團體課程,達到社區學齡前幼童及早療幼童同儕互動機會,提升幼童發展能力。根據吳佩芳、孫世恆與陳瑞旻(2021)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發展遲緩兒童社區療育服務訪視輔導暨早期療育資源調查計畫成果報告書修正版,內容闡明早療服務應以社區、家庭療育模式,幼兒最適切的成長環境應在自然環境中學習,不再過度強調醫療體系的角色。

        我們邀請社區家庭參與據點行動站親職課程,以繪本及遊戲為媒介,帶入親子互動的學習氛圍,教導家長經常性和可近性,於家中可以與孩子互動的方式,增加親子互動技巧。

        搭配主題之小書創作系列課程,鼓勵親子溝通互動,使家長更了解幼童的發展和優勢,期望以小書概念成為親子間更多元溝通的方法,帶給親子間正向影響。

 

方法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研究期程為四個月,以據點服務計畫的社區行動站為研究場域,規劃適宜幼童發展歷程的課程活動,透過研究者在課程中現場觀察、錄影紀錄、討論,搭配課程前後測問卷,探討課程前後家長親職效能的轉變及我的小書系列創作實施歷程帶給親子間的正向影響。

        參與者為8對社區親子組成。研究步驟包括:規劃8堂「我最棒!」系列課程教案、邀請社區2-4歲未就學幼童參加親子活動、蒐集參與親子活動之前測問卷、進行系列課程(每次60分鐘、共8次,流程包括:主題繪本故事、親子活動、小書創作)、課程結束蒐集參與活動親子之後測問卷等步驟。四個主題分別為[認識我自己] [我會的事][我的情緒][作息慣例表]

 

結果由幼童自行創作或透過家長引導,產出屬於個人特色的小書。進行系列主題課程前,先邀請家長進行問卷前測,題項如下:「是否參加過其他的親子活動?」、「請問您與孩子會一起進行什麼活動或遊戲呢?」、「請問您了解孩子的優勢能力嗎?請簡述您所知道孩子的優勢能力有哪些?」、「請問您了解孩子的想法?(在生活、學習、喜好、個性等)」、「請問您與孩子的溝通方式為何?如何了解孩子的感受與需求?」、「對於日常作息,您如何安排孩子的一天?孩子能了解安排嗎?」

        系列課程結束後,研究者依前測各題項進行延伸,邀請家長以參與後感受進行問卷後測,家長回饋: 「了解如何與孩子互動,也更有耐心陪伴孩子」、「創造了與孩子合作完成事情機會」、「學習到跟孩子用畫畫的方式雙向溝通」、「發現孩子能力多元」、「透過創作思考觀察到孩子有高敏感的特質」、「更了解孩子的想法」、「學習開始會放慢步調配合孩子,且耐心聆聽感受需求」、「透過主題引導,對於孩子的生活及作息安排有很大幫助」。

        後測部分家長也有其不同反饋,因本身孩子年齡較小,認知及理解程度間接影響整體參與程度,但其活動參與的氛圍也讓孩子投入在學習中。

        其整體歷程顯示,只要經由家長陪伴引導,皆能有效提升幼童活動的參與度及小書完成度。對於小書系列活動,家長普遍給予正向回饋,顯現家長獲得正向充足的教養技巧,也提升家長對於教養的能量與動力。

 

結論小書系列課程目的是提供親子溝通的互動方法,透過幼童能自主展現的表達方式,與家長進行正向溝通;也透過課程中家長互相分享孩子的表現、討論孩子不受控或不配合的行為等,讓家長明瞭日常活動與互動,對於親子都是有意義的學習機會。小書系列課程不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活動,而是以符合據點服務之目的--以社區、家庭療育模式,使幼兒在適切的成長環境中學習,期望透過這樣的活動帶領與示範,提升家長的自信與親子互動的動機,更有動力進行有助於幼童發展的教養方式。

 

關鍵字早期療育、社區據點、親子互動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