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臺中市發展遲緩幼兒與一般幼兒社區參與頻率之現況調查研究
Investigation on carrent situation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frequency of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and general children in Taichung City
劉怡鈴* 林育安 張素梅 邱亭菱 鄧敏君 沈采旻
Liu-Yi Ling*, Lin-Yu An, Jhang-Su-Mei, Ciou-Ting Ling, Deng-Min Jyum, Shen-Cai Min
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愛心家園早療中心
Early intervention center in love home,Maria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研究背景與目的:社區參與對發展遲緩幼兒而言極為重要,從幼兒發展角度來看,家庭和社區是幼兒主要活動的場所,透過各種感官刺激,例如視覺、聽覺、觸覺…等累積豐富的生活經驗,且能從玩樂遊戲中學習與同儕互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於2007年所頒佈的「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兒童及青少年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Children&Youth Version;簡稱ICF-CY),增進「活動與參與」(activity and participation)被視為發展遲緩幼兒早期介入之重要目標,然而幼兒在社區「參與」具多層面向,大致囊括投入程度、協助程度、活動多樣性、逾悅程度、參與動機、滿意度及參與頻率等(黃靄雯、劉淑雯、廖華芳,2013)。實務上與發展遲緩幼兒的家長訪談發現,家長常因為人手不足,不敢獨自帶幼兒到社區公共場所,較為擔心幼兒的安全問題,或者忙於帶幼兒上早療課程,而減少了社區參與的頻率。本研究將進一步探討發展遲緩幼兒運用社區資源及參與頻率,相較一般幼兒是否有所差異,並且探究幼兒社區參與頻率之影響因素與困境,做為日後早療相關專業人員推動發展遲緩幼兒社區參與介入策略之參考。
方法:本研究對象分為兩類,一類為發展遲緩幼兒,採立意取樣,以臺中市的早療機構、社區據點及兒童發展社區資源中心,領有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證明學前幼兒之主要照顧者100位;第二類採隨機取樣,一般幼兒之主要照顧者100位,並自編「社區參與頻率調查表」,以網路傳送方式,進行調查研究。以統計軟體SPSS12.0軟體進行分析。
結果:施測結果,回收問卷289份,有效問卷263份,分別為領有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證明學前幼兒之主要照顧者105份,一般幼兒之主要照顧者158份。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表、平均數、單因子變異分析、t考驗、雪費法進行統計分析。所得結果如下:一、發展遲緩幼兒整體社區參與頻率介於一個月1-2次到三個月1次,相較於一般幼兒社區參與頻率一週1次到一個月1-2次,明顯稍低。二、幼兒社區參與頻率的影響因素包括身份別(是否取得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證明)、參與時段療育次數、幼兒年齡與安置場所。三、發展遲緩幼兒社區參與頻率最高的為「便利商店」一週約1-2次,其次為「公園」介於一週1次到一個月1-2次,參與頻率較低的「圖書館」、「游泳池」介於過去三個月一次甚至沒有。四、家長帶孩子社區參與時,最常遇到的困擾前四項分別為孩子到處跑,怕發生危險;擔心影響到其他人;擔心孩子有情緒問題,無法處理;孩子需要更多協助,缺乏人力的支援等。
結論:發展遲緩幼兒透過日常的社區參與,例如:餐廳用餐、便利商店或超市購物、公園或親子館玩耍,皆能於自然場域中達到融合的目的,學習人際互動技巧與生活技能(廖華芳,2020),但研究結果顯示,發展遲緩幼兒社區參與頻率相較一般幼兒略顯不足,影響因素包含:發展遲緩幼兒本身的限制、家長困擾、參與時段療育次數、幼兒年齡及白天是否安置於早療機構或幼兒園等。此外對於發展遲緩幼兒社區參與頻率較低的「圖書館」與「游泳池」,期待能進一步探究原因,透過政府相關單位倡導、調整與改善,營造為友善社區參與的環境。
關鍵字:社區參與、發展遲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