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二十五屆 早療親職課程對學齡前幼兒行為問題之介入成效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早療親職課程對學齡前幼兒問題行為之介入成效

Effect of Parent Training for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Behavior Problems

廖婉婷1、張玉辰2

Wan-Ting Liao1, Yu-Chen Chang2

1馬偕紀念醫院兒童發展暨早期療育評估中心、2淡水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1Child Developmental Assessment & Intervention Center, MacKay Memorial Hospital2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Tamsui Mackay Memorial Hospital

研究背景與目的:研究指出家長使用親職技巧教養,可預期孩子的外化問題行為減少 (Rosmary Ros et al., 2015)。本研究為學齡前早療家長參與親職教養課程,探究此課程是否降低孩童的行為問題。

研究方法:本研究邀請於本院進行早療心理衡鑑之家長參與為期四周、每周2小時之親職課程,共有14個案家參與。臨床心理師衛教家長幼兒常見神經心理發展疾患,並教導家長行為改變技術,如:正增強、負增強、處罰及消除,以實例、具體步驟教導家長如何減少幼兒的注意力、活動量、社交及情緒等問題行為。前三周課後給予家長學習單並於下周交回由臨床心理師回饋,以便個別化協助家長處理使用行為治療技術時遇到的教養困難。

研究工具,以量性資料於課前、後請家長填寫阿肯巴克實證衡鑑系統1歲半至5歲兒童行為檢核表(CBCL1.5-5y),取樣其情緒問題、焦慮問題、廣泛性發展問題、注意力缺陷過動問題及對立反抗問題之量尺題目,進行該量表各量尺前、後測相依樣本t檢定,以釐清課程前後,家長應用行為改變技術對學齡前幼兒問題行為之影響。

研究結果:分析家長填寫阿肯巴克實證衡鑑系統(CBCL1.5-5y)顯示學齡前幼兒在情緒問題、焦慮問題、廣泛性發展問題、注意力缺陷過動問題原始分數平均皆下降,然而未達顯著;DSM導向量尺之對立反抗問題減少(p<.001 style="font-family:">達顯著差異。

 

結論與建議研究家長接受由本院臨床心理師帶領的親職教養課程,其課程內容以提升家長對學齡前神經心理發展疾患、行為功能分析及行為改變技術之衛教及訓練。本研究顯示此課程能有效降低學齡前幼兒對立反抗行為,例如:發脾氣、不遵守指令等等。然而,此課程前後測中,情緒問題、焦慮問題、廣泛性發展問題、注意力缺陷過動問題原始分數平均下降,但未達顯著,未來可考慮延長課程次數,釐清此介入模式是否亦能顯著改變其他類別之問題行為。本研究支持授課、作業討論之親職教育訓練有機會調整學齡前幼童對立反抗行為,提供早期行為介入之實證效果的根據。

 

關鍵字:親職教養課程、行為治療、行為改變技術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