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從家長觀點探討親子共同參與SEE Learning TM 早療課程之成效
The Effect of Parent-Involved with SEE learning TM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 From Parents viewpoints
莊雅琴1、2*、劉怡文3、郭瓈灔3
Ya-Chin Chuang1、2*, Yi-Wen Liu3, Li-Yen Kuo3
1臺北榮總兒童發展評估中心、2臺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
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所
Child developmental assessment center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Taipei Veteran General Hospital、3Department of Thanatology and Health Counseling,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研究背景與目的:由美國Emory University開發的K-18歲社會、情緒、倫理學習(Social, Emotional, and Ethical Learning, SEE Learning™)課程於2024年獲得美國校園、社會、情緒學習聯盟(CASEL)評定認證為SEL課程三個等級中最高等級的特選課程。該課程促進學生的社會情緒能力發展、提供學生實踐機會。本研究為臺灣首次在醫療體系早療中心、針對發展遲緩的3-4歲幼兒,以親子共同學習的小團體互動課程模式,擷取SEE Learning™ 課程架構中在個人和社會層面以及覺知、慈悲和參與面向進行注意力與自我覺知、自我慈悲、自我調節、人際覺知等面向課程,以瞭解SEE Learning™課程能否提升參與早期療育幼兒的個人注意力、身體與情緒自我覺知能力並進一步學習自我情緒調節方法。同時,藉由親子共學團體互動課程模式來強化家長在子女社會-情緒發展中的關鍵角色,促進親子關係,倡導家長共同參與而非僅是讓孩子接受早期療育。
研究方法: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共有二組研究對象、孩子先前均曾因情境轉換就大哭等情緒行為問題及未通過發展篩檢量表而於醫學中心接受全面發展評估:A為疑似自閉症類群障礙之3歲女幼童,案母為主要照顧者,有一個2歲的妹妹;B為疑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5歲男幼童,同時有衝動控制以及語言發展遲緩問題,有一個3歲的弟弟,目前案母懷孕7個月。團體課程設計是在2024年3月至4月先提供四次、每次1.5小時的家長課程,讓家長先理解和練習SEE Learning™相關課程內容以及如何應用在家庭教育和練習;5月至6月正式進入每週一次、每次一小時的親子課程,共四次。A女與B男的母親均全程參與四次家長課程及後續四次親子課程、A女的父親僅參與四次家長課程。親子共學課程由本文第一作者設計及帶領,主要課程內容項目包括:指認身體部位與掃描、節拍快慢數數練習、呼吸練習、平靜策略、立即救援策略、正念伸展、正念飲食、正念行走、洗澡觸覺練習、覺察界線、親子按摩、感恩練習等等,均以符合幼童年齡、認知發展階段和生活脈絡的具體、簡短、易操作的親子共同參與的練習。在四週親子課程結束後,由本文第二作者以半結構質性訪談方式訪談兩位母親以了解SEE Learning™課程對幼童情緒行為及親子關係的影響。
研究結果:首先,幼童個人注意、身體與情緒自我覺知方面,A女能配合指令指認身體部位並表達不同身體部位的感覺、在課堂中及日常生活中主動練習課程中所學的呼吸方法;B男的配合度較不穩定、會針對自己感興趣的特定項目進行自主練習。其次,在學習自我情緒調節方面,A女的情緒自我調節方面已有所改善;B男喜歡運用觸覺練習平靜或是立即救援策略,但是在生活裡的情緒調適仍依賴案母協助。第三,家長對自身情緒的覺察和調適方面,A案母表示現在自己在孩子情緒爆炸的時候比較不受影響,可透過呼吸練習自我調節、穩定情緒或暫時抽離現場,再用較平靜的心情、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引導孩子調節情緒。B案母則表示孩子的各項療育課程時間排滿檔、較少在家練習正念,成效有限。第四,團體課程互動方面,A女會因為B男的出現和行為而分心或不專注;B男則會因為A女做得好被老師誇獎、想讓老師和案母覺得自己也可以做得和A女一樣好而效法並更投入課程。第五,親子共學團體互動課程模式方面,家長都覺得不僅自己有學到東西,同時知道孩子是在學習哪些內容,親子間有更多共同經驗,孩子更樂意跟案母表達自己想法或感覺,更主動想要一起分享或練習他學習到的東西,親子關係親密度上有很大的改善。未來如果還有親子共學課程,都很樂意再參加。
結論:家長們在參與親子共同課程後對自身情緒的覺察和調適有顯著提升,親子一起居家練習的次數愈多、家長對孩子的情緒覺察和引導效能愈佳。親子共學團體互動課程模式讓家長有所學習,同時知道孩子是在學習哪些內容,親子間有更多共同的經驗,親子關係親密度上有很大的改善。家長是影響孩子社會-情緒發展的關鍵角色,唯有家長先改變、孩子才會跟著改變。親子共學團體互動課程模式的確能夠延伸團體的學習效果,還能促進親子間的互動與親密,使所學運用於日常生活中、讓療育效果持續更持久。
關鍵字:社會、情緒、倫理學習(SEE Learning™)課程、親子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