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使用ICF架構探討多關節攣縮個案之手部副木的使用:個案報告
Applying the ICF model to analyze the using of the hand splints in a child with multiple joints contracture : case report
許嫚芳*
Man-Fang Hsu*
屏東基督教醫院復健科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Pingtung Christian Hospital, Pingtung City
研究背景及目的:先天的多關節攣縮個案在出生後多需要持續性的醫療處置,並且其中包含骨科醫師、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等跨專業的團隊合作,而職能治療師在治療中可在不同階段提供適當的副木,提供擺位制動、避免持續性的變形、促進動作表現等用途,此研究想透過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的架構探討個案手部使用副木後的整體表現。
方法:本研究個案為一位2歲1個月極低出生體重的早產孩童(GA32+1wk),個案診斷為先天多關節攣縮及動作發展遲緩之孩童,其上肢在前臂的旋前及旋後、手腕的伸直及屈曲、手指的伸展及屈曲的動作上皆有受限,無法做出主動地抓握,經醫師診斷可提供個案上肢副木,在動作評估後給予改良的長對掌型副木,提供個案擺位在容易抓握的姿勢及避免持續性變形,並持續進行職能及物理治療,包含動作的訓練、日常生活功能訓練、增加關節活動度、家庭衛教,研究使用ICF架構分析個案身體功能、結構、參與、環境因子,以及皮巴迪動作發展量表第二版(PDMS-II)中抓握動作的部分,探討個案治療3個月後的成效。
結果:在使用改良型的長對掌副木及持續接受職能治療3個月後,PDMS-II中抓握動作的評估項目上,孩童從4分進步到19分,能夠抓起小積木、搖鈴,抓握的時間從2-3秒進步到能夠拿著物品超過1分鐘;在ICF架構中可了解個案原先上肢的動作,在身體功能中關節移動、肌肉力量及身體結構上多項為中度至重度損傷,活動參與中上肢的移動、運送、使用及自我照顧等部分皆有重度的困難,後測中個案在身體功能及結構上,非使用副木時手腕的活動角度提升,上肢能夠拿取的物品重量也有明顯的提升,在使用副木執行活動參與時能夠作出主動的動作,個案有更良好的上肢運送、使用能力,自我照顧中能主動使用左手握起加粗握把的湯匙靠近嘴巴,抓握搖鈴、積木等物品參與更多的遊戲,並增加與家中成員的互動方式,且個案的家庭及目前的早療資源持續的提供環境中的促進因子。
結論:在研究中透過ICF的分析除了身體功能上的進展外,對於其他的面向能提供一個明確的描述,使用副木可以提供個案一個較佳的擺位,在持續給予治療後,發現個案除了擺位外,促進了許多主動的動作及肌力以及活動的參與皆有明顯的提升,且個案家庭能夠持續性的配合執行家中訓練活動是一大優勢,但因個案結構及功能上明顯的損傷,在參與上仍有許多的限制,需要選擇不同輔具及環境的調整,如湯匙、玩具、進食的位置、方式的挑選及改造等等,又未來個案將會進入幼兒園,在環境的因子上會有較大的轉變,需要再納入不同的資源協助,並給予持續性的評估及治療,以促進孩童整體的表現。
關鍵字:ICF、多關節攣縮、早產兒、副木、早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