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二十五屆 讓家長成為孩子溝通訓練的老師(ImPACT)」的臨床介入-以個案報告為例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讓家長成為孩子溝通訓練的老師(ImPACT)」的臨床介入-以個案報告為例

Clinical Intervention of ImPACT: A Case Report

蔡美芬*

Mei-Fen Tsai*

1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2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碩士班

1Foundation for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2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Master Program in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s

研究背景與目的:近年多數研究指出「自然且具發展性的行為介入」(NDBI)獲得許多的實證支持,「以家庭為中心」早期療育的服務模式,也強調家庭在早療介入時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家長在日常生活的例行性活動中與孩子互動練習,更勝於醫療診所的治療師或療育機構部分時制的服務。「讓家長成為孩子溝通訓練的老師」(ImPACT)是自然且具發展性的行為介入(NDBI)中一個具實證基礎的整合性介入模式,專為自閉症譜系障礙幼兒及兒童設計。該方案旨在透過訓練家長,讓他們在家庭環境中持續提供有效的介入,然而在台灣目前尚未ImPACT有相關家長的執行的成效探討,本研究以在療育機構部分時制應用ImPACT教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孩子執行滿意度成效探討。

方法:本研究以個案研究,老師為取得ImPACT認證的機構早療老師。研究對象為4名;年齡層2 1 個月至48個月;3名男生1名女生。3名男生在評估報告書中2名為輕度自閉症譜系障礙,全面發展遲緩;1名中度自閉症譜系障礙,全面發展遲緩;1名女生為重度自閉症譜系障礙,全面發展遲緩進行。進行方式:每週1次、每次60分鐘。介入方式:課程開始前,老師會和家長、孩子舉行一小時的晤談和評估,告知家長上課的內容、需合作的事項、相關資料閱讀等。並以嬰幼兒早期療育課程綱要檢核表與ImPACT社交溝通檢核表家長版,訂定6個月24次的療育目標,每3個月重新和家長一起檢核和修訂目標。在每次課程開始前45分鐘,會由老師和孩子會與孩子一起示範策略,平均每個目標510分鐘,並描述如何使用這些策略,以及解釋孩子的反應,家長在旁邊觀察紀錄或錄影。最後15分鐘提供家長與孩子互動指導,回答家長的問題,講解示範策略的應用。家長隨後有機會與孩子一起練習,老師除提供指導與回饋,並鼓勵家長隨時提問。滿6個月以整體進步、社交參與、溝通、模仿、遊戲四大技能及家長日常實作,採用李克特量表設計25題五個等級滿意度調查及訪問讓家長回饋。

結果:四位家長在課程結束後,對於孩子進步的滿意度:50%非常滿意,25%滿意,25%普通。依題目向度分析在社交參與部分:25%非常滿意,50%滿意,25%普通;溝通部分50%非常滿意,25%滿意,25%普通。模仿部分:25%非常滿意,50%滿意,25%普通。遊戲部分:50%非常滿意,50%滿意。家長在日常例行性活動:25%可以完全執行,50%部分執行,25%執行有困難。在老師比對前後測其技巧上3位男生在社交參與、溝通、模仿、遊戲有明顯進步,女生則沒有明顯進展。

結論:就時間性而言雖然預計6個月24次,但實際執行最少18次,最多21次療程,皆有協助家長自我能力、兒童治療目標的提升、協助家庭運用。但以技巧來說,部份操作的練習,仍需要較多次的討論及協助演練,特別是在需要較多來回模仿變化的相互例行性的共同活動中塑造互動及創造機會,家長提出的問題最多。教學目標在活動中,如何調整溝通方式,家長較缺乏多元語言溝通互動經驗需要較多的示範或引導協助。以介入方式而言,使用ImPACT在持續的教學中應用有其潛在發展性,從作者受訓後開始應用是有其適用性。本研究為應用ImPACT親職互動技巧,在時制課程中教導家長個案報告,僅用家長滿意度分享,希冀在未來早療臨床工作中,能更進一步推展,進一步確認哪些部份符合台灣家長在教養技巧及文化上的適用與應用。

限制:

  1. 本研究中的指導程序與Ingersoll的「讓家長成為孩子溝通訓練的老師(ImPACT)」的家長訓練有所不同,並未對家長施於正式訓練課程,因此不採用真確度計分。
  2. 課程實施中發現重度自閉症較難在此介入模式中得到進展,有待學者專家驗證。

關鍵字:自然發展行為介入、自閉症、溝通訓練、家長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