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二十五屆 以家庭為中心之早期療育成效之文獻回顧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以家庭為中心之早期療育成效之文獻回顧

Literature Review of Research on Family-centered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s

王竣詣

Jyun-Yi,Wang

台南市歸仁早期療育中心

The Early Intervention center of Guiren Dist in Tainan

研究背景與目的:我國「早期療育」原先是由民間社福團體組織推動,內政部也在 1995 年成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推動小組」, 以跨專業的方式推動,其中包含教育、醫療及社政,並於兩年後訂定「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實施方案」,正式開啟我國早期療育的篇章。

  「早期療育」一詞很多家長不理解,包含已經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家庭,因在過往的觀念,通常有「大雞慢啼」或認為早療學童就是問題學童等等。

   目前早期療育教保員之人才招募及其專業性都有待提升,在現場更多的是相關科系的老師,但教育核心課程是較少觸過的,例如:課程設計或親師溝通等等,若非在教育體系培訓下出來的教保員,在教學及親師溝通上需要更多時間適應,這是目前的窘況。

  若是一個新進教保員在經驗缺乏下,能帶給早療學童何種幫助,效益如何?其實都是需要我們去反思,我認為的早療教保員需要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及經驗才能收到成效

  「以家庭為中心」可視為以幼兒作息為前提下,在自然情境中訓練學童的能力發展同時降低家長的壓力(McWilliam,2010Acar & Akamoglu, 2014;Crawford & Weber, 2016),就很像John Dewey提到的做中學理論,這是一個需要經驗及專業的教學模式。

研究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討以家庭為中心之早期療育成效之現況,並針對早期療育之意義,早期療育定義、家庭對學童的影響、專業合作之意義及教保服務人員知能及壓力等四個層面探討並進行文獻分析。

研究結果:經過本次文獻探討及研究者本身於早療機構經驗的現場發現以下結果:

一、早期療育的宗旨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多縣市都有早療機構,但如何把早療機構之效能發揮到最大,是現階段最大的問題。

二、「以家庭為本位」及「跨專業團隊合作」之效益較為不足

  「以家庭為本位」及「跨專業團隊合作」的研究很多,但真的能做到這兩件事情的困難度很大,而這兩個面向對於早療學童及其家庭尤為重要,如何整合、提升專業知能及如何將理論落實在實務中,是後續重要的議題。

三、早期療育的人力及專業知能普遍不足

  依研究者在實務現場與其他早療機構人員交流及相關研究都能發現,其實可以擔任早期療育的教保員資格很廣泛只要相關科系即可,培訓一個非本科的老師上需要更多時間,且因為薪資水準以一般學校有差距的關係,致很多老師第一順位並非早療。

結論或建議:從上述討論中可以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家庭對於學童學習的成效影響很大

  「家」是大部分的人成長過程中待的最久的一個場域,而與家長的互動關係影響更重,Harry F. Harlow的實驗指出猴子在柔軟衣物人偶在附近時較為積極探索周遭,可以知道家庭之間的互動、成長氛圍及依附程度等因素,對學童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二、跨專業整合需有效整合才能對學童有幫助

  雖然在物理、職能、心理及社工等科系都有修過兒童相關學程,但每個人的專業領域別不同,整合彼此對學童的認知,並從中找出一種最適合學童及其家庭的方式,將目標融入生活會有更大的效益。

三、教保員的專業知能及主要壓力

   Lilian Katz(1980)曾說:「作為一個學前機構的老師,你應該帶給學童一種溫暖與安全感,並安排一個適合每日生活和學習環境」(引自黃慧真譯,1992,頁28),在教育界工作的老師,在第一年都會遇到壓力,因為其被賦予的責任更大,且學校的專業學識與教學現場差距頗大,很多時候現場的體現往往會比書本來的更深刻,若沒有對自我的肯定及專業知能,會讓教師自我懷疑。

  綜上所述,若要成為一個成熟的老師需要時間的養成,在這段期間可以利用研習講座、期刊閱讀及同事支持等方面提升教師效能,亦可通過舒壓課程及放空時間讓自己釋放壓力。

  在研究層面,建議可以實行些行動研究及實驗研究,行動研究層面,可以試著去跟訪幾組家庭並做一整個時程的研究設計;在實驗研究上可以有實驗組與參照組,並針對兩個組別做縱貫研究,並針對成果給予後續研究參考。

 

關鍵字:早期療育、早療教保服務人員、以家庭為中心、跨專業整合、工作壓力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