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The Decision-Making of Caregivers and Their Perspectives of the needs of Disability: A Case Study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周珊如1、吳靜萍2、賴婉甄3、林雅容4 Shan-Ru Chou 1, Ching-Ping Wu 2, Wan-Chen Lai3, Ya-Jung Lin4 1234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 Graduate of Institute of Early Interventio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研究背景與目的 在台灣,早期療育之福利服務發展至今已近二十年,在政府積極宣導下,多數家長已能正向地面對孩子生理發展不完美的情況。在實務工作中常見到的現象中,許多家長對於未來美好生活有所期待的情況下,憑藉著自身照顧經驗與觀察而安排各項療育、學習課程,然而孩子所接受的療育課程是否具必要性及重要性,是許多實務工作者心中常存有的疑慮。有鑒於此,本研究將照顧者鎖定為育有特殊需求兒童之父母親與實務工作者,呈現這群照顧者是如何判斷或認定孩子的需求,以及做決策的考量為何。本研究就家長的立場呈現照顧者的決策依據,期能對於實務工作者提供相關服務措施時之參考。 方法 本研究屬個案研究,運用半結構訪談及文件收集方式向家長、治療師及導師進行訪談;再進行分析以達研究之目的。 結果 本研究之個案所面臨的生理障礙是「精細動作表現較同齡孩子弱」;家長表示,職能治療師與特殊教育教師對於孩子需求的評估有所不同,即職能治療師認為孩子是需要職能和特殊教育並重的課程;特幼教師則認為,孩子所需的是語言、職能、常規及生活自理訓練,以及認知課程需求。 照顧者對專業評估特殊需求之看法,是依據他們對於孩子「不完美」情況之接受情況有所不同。初次鑑定時,面對診斷結果顯得不知所措,對專業人員的意見是「全數接收,未能思考是否為案主之需求」。即使孩子取得障礙手冊,家長仍帶著孩子「逛醫院(doctor shopping)」,以尋求一個自己能夠接受的答案;在此同時,家長是急於找尋足夠的療育課程,而忽略療育課程是否對於孩子所面臨之生理障礙具正向助益。值得注意的是,當家長能「真正地」面對孩子的生理損傷時,家長才能夠認真地思索特殊教育對於孩子的重要性為何,孩子也才能夠得到必要且重要的療育課程。 在本文發現,家長面對療育課程的選擇及安排是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即使家長能接納實務工作者所提供之「專業的」建議,源自愛子心切的擔憂仍讓家長面對親友或實務工作者的建議時,需廣泛地收集資料、實地參觀,才放心地讓孩子接受服務。在實務工作者與家長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後,家長逐漸對「專業服務」產生信任,以及建立「合理的」期待,認同「機構之療育課程必需是長期投入,方能得到成效,故不輕易更換」。至於是否選擇自費課程,則是與家庭收入有關;本文之受訪者多倚重的是社會福利的補助與津貼。 結論主照顧者的決策多依據實務工作者的評估建議,但是「專業的」資訊常較為片面,且實務工作者所提供的療育服務多侷限於服務機構的類型、取向,不易全盤地考量孩子的需求。家長面對家人、親戚朋友的建議,多持觀望態度,除非有其他專業人員給予相同建議並增強其信心,才會使其觀望化為行動。家長四處奔波尋求專業療育的過程,顯示其對孩子仍有很大期望,仍希望孩子可以參與一般活動,過所謂「正常的」生活;但此也透露出家長可能缺乏指導特殊幼兒的技巧,欲藉由積極尋求醫療院所、機構等專業人員的協助,來分擔教養特殊幼兒的責任。 關鍵字:身障者需求、照顧者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