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記事

第二十屆 保留蹠屈推進動作之踝足矯具設計對脊柱裂兒童行走功能之影響-個案報告 Effect of Preserving Ankle Push-off in Ankle-Foot-Orthosis Design on Walking: A Pediatric Case Study of Spinal Bifida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保留蹠屈推進動作之踝足矯具設計對脊柱裂兒童行走功能之影響-個案報告

Effect of Preserving Ankle Push-off in Ankle-Foot-Orthosis Design on Walking: A Pediatric Case Study of Spinal Bifida

吳健銘1、蔡燕怡1、陳鴻彬1,*

Chien-Ming Wu1, Yen-Yi Tsai1, Hung-Bin Chen1,*

1基督教門諾會醫院復健科

1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nnonite Christian Hospital, Hualien, Taiwan

研究背景與目的:脊柱裂是先天性脊柱骨成形不全,因發育為腦與脊髓的神經管閉合出現異常,導致背部皮膚、肌肉、脊椎、脊髓膜及神經發展出現狀況,常見的缺損包括肌肉骨骼畸形、不等程度的運動癱瘓(motor paralysis)、感覺缺損(sensory deficits)、水腦(hydrocephalus)、痙攣及排尿或排便功能異常等。早期相關的復健治療,可提升兒童動作功能及減少骨骼變形,隨著兒童成長其行走能力愈受重視,臨床上常使用踝足矯具(AFO)改善行走步態及功能,但以往受限於零件上之選擇,常處方固定式踝足矯具(Solid Ankle AFO)用以支撐患者肌力缺損的踝關節,但固定式之矯具設計會阻止站立期末期蹠屈推進動作(ankle push-off)的產生,導致步行耗能增加,同時也降低步態之流暢性。本研究將應用新型之矯具踝關節製作踝足矯具,可兼顧支撐踝關節與保留蹠屈動作之需求,探討不同矯具設計對脊柱裂兒童行走功能之影響。

方法:本研究設計使用Chamber Axis新式矯具踝關節(Becker Orthopedics, USA) 製作地面反作用力型踝足矯具(Ground Reaction AFO),該關節可依臨床需求設定踝足矯具之活動度。本研究徵招了一位脊柱裂兒童個案於三種狀況下(裸足不穿鞋 / 設定矯具踝關節活動度為0以限制蹠屈推進動作 / 設定矯具踝關節活動度為背屈0度至蹠屈15度以保留蹠屈推進動作),以舒適速度行走約15公尺半橢圓長的距離來回連續走7分鐘,其中標記10公尺距離用來測量行走速度,同時也紀錄心跳速率並計算生理耗能指數(Physiological Cost Index)以評估行走效率。

結果:研究參與個案為確診脊柱裂之6歲兒童,以粗大動作功能量表-88題版施測,站立及行走、跑/跳分項分數分別為92.3%72.2%,已具獨立行走之能力因下肢肌力缺損呈現屈膝步態,處方並使用固定式踝足矯具已有2年以上的經驗。行走速度分析結果分別為:裸足- 60.0 m/min限制蹠屈- 64.0 m/min保留蹠屈- 63.1 m/min。該結果顯示穿著踝足矯具可提升行走速度,但保留蹠屈推進與限制蹠屈推進兩種不同矯具設計之間的差異不大。生理耗能指數分析結果分別為:裸足- 1.03 beats/m限制蹠屈- 0.91 beats/m保留蹠屈- 0.56 beats/m。該結果顯示保留蹠屈推進動作之矯具設計,可降低步行時心跳速率(裸足- 161.5 beats/min限制蹠屈- 157.1 beats/min保留蹠屈- 135.5 beats/min因而提升行走效率。

結論:參與本研究之脊柱裂個案,穿著限制蹠屈推進與保留蹠屈推進之踝足矯具皆可增加行走速度,而保留蹠屈推進之矯具設計,因相較於限制蹠屈推進設計可再減少行走時之心跳速率,更能讓個案在學校或居家活動行走效率增加,進而提升活動參與。

關鍵字:脊柱裂、步態、踝足矯具、生理耗能、蹠屈推進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