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以家庭為中心創新早療服務:
學齡前語音異常兒童構音治療成效探討
Family-centered Early Interven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Articulation and phonological therapy in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Speech sound disorders
”黃友琳”1、段文琦2、蔡茗溱3、曾頌惠4
Yu-Lin Huang1, Wen-Chi Tuan2, Ming-Jhen Tsai3, Sung-Hui Tseng2
1234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醫學部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研究背景與目的:語音異常兒童為持續的語音不清晰,包括音素的替代、添加、省略或歪曲,且影響溝通效度,甚至嚴重影響社交參與、學業表現等。本研究循著「界定問題」、「問題解釋」、「目標設定」與「介入策略」四個步驟,探討以家庭為中心之構音治療與家長間合作,能否有效提升學齡前語音異常兒童之言語清晰度,並降低家長在家指導兒童發出正確語音之自覺費力程度。
方法:本文為個案報告。個案為三歲11個月男孩。個案的溝通內容,除照顧者和語言治療師以外,與他人溝通皆仰賴照顧者轉譯個案的話語,嚴重影響溝通品質。研究者於課前/後,使用「華語兒童構音與音韻測驗(Articulatory and Phonological Test for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 APTMC)」進行評估,以了解言語清晰度是否有改善;並以目標達成量尺,設定為-2(非常費力)、-1、0(預期表現)、+1、+2(不費力),界定家長自覺費力程度。初評時,在施予華語兒童構音與音韻測驗(APTMC)後,個案的構音/音韻歷程,屬於後置音化和不送氣化類型。聲母正確率39%,百分等級1;詞語正確率22%,百分等級1。「界定問題」:平日在家,家長指導個案發出正確語音,感到非常費力。家長自覺費力程度為-2。接著,治療師與家長「提出解釋」:居家的構音訓練,照顧者協助非常費力,可能的阻力與助力。經界定與解釋後,共同「設定目標」:約三個月後,個案在家能有效地做構音訓練,家長之費力程度提升至0分(預期表現)。「介入策略」為接受一週一次、每次30分鐘,共12次的構音治療。每堂課針對目標音,以示範或課程影片,指導家長使用「最小音素對比語音法(Meaningful minimal pairs approach)」、「構音位置訓練(phonetic placement training)」等技巧,訓練目標音;並遵循構音治療理論中「垂直結構化治療計畫(vertically structured treatment program)」,先訓練一或兩個目標音,若已達既定標準,再進行另一個與上一個目標音具關聯性或共通性的語音,藉此修正個案的音韻系統。
結果:經12次構音課程訓練後,個案的構音能力因家長參與,整體言語清晰度進步許多。研究者在後測,使用華語兒童構音與音韻測驗(APTMC)評估,其聲母正確率42%,百分等級4;詞語正確率25%,百分等級3。個案在詞彙階段,較能掌握送氣語音(ㄆ、ㄏ、ㄒ、ㄑ)。家長在家指導個案發出正確語音之自覺費力程度從-2提升至0,達預期表現。家長提到,未能提升至+1或+2程度,是因在家訓練變項多,包括個案配合度、專注力等,會增加家長自覺費力程度。
結論:以家庭為中心的創新服務,透過問題界定與目標設定,強調家長與兒童互動的活動/參與過程,提升家長一同合作治療的信心與參與度。本研究證實因專業與家長合作,使家長增能並有效改善學齡前語音異常兒童之構音能力。
關鍵字:語音異常兒童、構音治療、早療創新服務、目標達成量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