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認知導向日常職能表現介入成效之文獻回顧
The Intervention Effectiveness of Cognitive orientation to daily occupational performance (CO-OP): A Systematic Review
李紀屏¹*
Ji-Ping Li¹*
¹童綜合醫療社團法人童綜合醫院復健技術科職能治療組
¹Occupational Therapy Unit of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Section¸Tungs’ Taichung MetroHarbor Hospital
研究背景與目的:近年早期療育強調「以家庭為中心」的概念,將孩童及家庭融入治療團隊的一員,職能治療師支持家庭的增能與賦權,讓家庭與孩童成為主動的參與者。另外,以「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一兒童與青少年版 (I C F - CY)的模式,以「由上往下」的方式主要著重在「環境因素」和「個人因素」,須了解環境及個人因素對孩童的影響。而「認知導向日常職能表現」由Polatajko、Mandich、Miller與Macnab(2001)所提出,是以兒童為主、表現為基礎及問題解決的方式來增加日常職能表現的認知介入方式。此方式與現今的觀點較為貼近。
故本研究的目的是藉由文獻回顧,了解「認知導向日常職能表現」的介入成效,以增進職能治療師臨床上應用。
方法:本研究採文獻回顧的方式,以「Cognitive Orientation to daily Occupational Performance」、「intervention」等為關鍵字,於PubMed、Cochrane、華藝線上圖書館等資料庫搜尋2010~2020年之文獻,設定年紀為0~18歲兒童,排除回顧性文獻只收集實驗型文章。
結果:結果符合條件之文章共18篇英文期刊。研究個案診斷:有8篇為發展協調障礙(D.C.D)、6篇為腦性麻痺(C.P)、2篇為廣泛性發展障礙(Asperger syndrome、ASD)、1篇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1篇為唐氏症、1篇為腦震盪個案。收案年齡4~21歲,樣本數2~45位。介入方式包括:單純以CO-OP介入或與其他方式做比較,例如:穿戴手部副木、動作想像訓練等。介入時間介於2~12周,一次約30-60分鐘。介入成效評估工具有兒童動作評估測驗組合(M-ABC)、布魯茵克斯─歐西瑞斯基動作精練度評量(BOTMP)、加拿大職能表現測驗(COPM)、目標達成量表(GAS)、表現品質量表(PQRS)等。
結果顯示CO-OP可改善個案:(1)ICF中的身體機能、活動(手寫速度)及參與、(2)兒童自己選擇的目標、(3)動作技巧、(4)職能表現、(5)未經訓練的活動、(6)有效的自我調節技巧、(7)對AS個案可達到社會性和有組織的目標、(8)唐氏症個案成功學習騎兩輪腳踏車的技巧、(9)增進技巧的獲得,轉移及維持、(10)降低腦震盪個案的症狀及情緒。對於家長及家庭的部分:(1)此介入模式可增進社會化、與同儕對等及增進自信信及獨立、(2)提升孩子的動機、(3)改善生活品質
結論:認知導向日常職能表現的介入依照7個重要的特性:個案自己選擇目標,運用動態表現分析和使用認知策略(目標、計畫、執行、檢核),引導恢復、增能原則、家人及有意義的人一起參與、提供一個固定的介入格式,來執行會更有效。文獻結果顯示此介入模式對於個案職能表現皆有正向的助益,但因主要研究對象以D.C.D為主,未來能否讓治療師應用於更多不同診斷的對象,及不同的職能表現,並有更多實證研究來支持其介入成效,以提供家長及孩童更適合的治療。
關鍵字:以家庭為中心、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一兒童與青少年版、認知導向日常職能表現、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