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跑步機後退走對腦性麻痺兒童在粗動作表現及步態上的影響
Effects of Backward walking on treadmill on gross motor function and gait performance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何瑛曌*、蘇莉斐
Ying-Chao-Ho*、Li-Fei-Su
彰化基督教醫院 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組
Division of Physical Therapy, Department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Changhua Cristian, Changhua, Taiwan
研究背景與目的:腦性麻痺的兒童在發展的各方面都可能受到影響,尤其是在動作發展上,其中步態的受限是許多個案最重視的問題之一。腦性麻痺兒童步態問題包括速度不足、耐力不夠、步長小、足部離地不足等。而跑步機的訓練已在研究中顯示對腦性麻痺兒童的步態有所改善,而後退走也被視為一個有效能改善肌肉徵召的訓練方式。和向前走相比,後退走會讓肌肉做更多的離心收縮,能更有效率的增加神經肌肉刺激,進而增加動作控制,增加走路速度及步長、增加步態中單腳支撐的時間以及減少步頻。大多數的研究收案年紀約在5歲到14歲之間,治療頻率約一個禮拜兩到三次,然而在臨床上有些已經就學的孩子,治療頻率只能一週一次,所以這篇研究想了解若每週治療頻率下降到一週一次是否也能有相同的效果;其次透過步態分析及動作表現的測試,來得知在跑步機上後退走是否能改善腦性麻痺步態不對稱的狀況。
方法:
本篇研究使用步態分析儀器tyromotion PABLP GAIT ASSESSMENT來分析兒童的步態,並以GMFM-88 中D和E兩個項目來評估腦性麻痺兒童的動作表現。
治療內容為每週一次傳統訓練(一個小時)加上跑步機後退走(20分鐘),共執行12週。接受治療前與治療後各評估一次。收案條件為: (1)個案年齡
(2)診斷為半側痙攣型偏癱或雙下肢痙攣型偏癱。(3)功能狀況: GMFCS level I 或是II,均可以在不拿助行輔具及穿著足踝矯具下獨立行走。(4) 可以遵從指令完成測驗及訓練。(5)之前未做過後退走訓練。(5)未做過肌肉骨骼手術。
結果:
總共有三位個案參加,個案一是4歲9個月雙側下肢痙攣型偏癱個案,個案二為7歲5個月半側痙攣型偏癱個案,個案三為7歲4個月半側痙攣型偏癱個案。
在GMFM的D項目中,有一位個案進步一分,其他兩位分數不變;而E項目中,三位都有進步。
個案一
Velocity (km/h)
cadence (steps/minute)
stride length (cm)
right midstand (%)
left midstand (%)
前測
2.80 ± 0.64
179.76
42.16 ± 8.63
34.18
29.88
後測
2.51 ± 0.39
164.36
46.81 ± 5.98
32.34
30.89
而步態分析中,個案一為雙側下肢痙攣型偏癱,訓練後其步長增加、行走速度及步頻減少,左右腳站立中期相差減少。
個案二為半側痙攣型偏癱,訓練後其步長下降、行走速度下降、步頻減少,左右腳站立中期相差減少。
個案二
3.83 ± 0.77
140.8
88.59 ± 11.06
27.79
34.41
3.62 ± 0.35
128.8
87.82 ± 10.12
31.96
33.22
個案三為半側痙攣型偏癱,訓練後其步長增加、行走速度下降,步頻增加,左右腳站立中期均增加、兩腳相差增加。
個案三
5.00 ± 0.68
137.24
92.54 ± 9.33
34.96
34.7
4.39 ± 0.63
146.04
95.02 ± 10.03
37.57
39.75
討論:
在動作表現上,雙下肢痙攣型偏癱個案在12週訓練後在蹲下站起、平地倒退走及上樓梯能力皆有進步,兩位半側痙攣型偏癱在12週訓練後患側腳單腳跳能力有進步。雙下肢痙攣型偏癱個案因年紀較小者進步幅度較大,兩位半側痙攣型偏癱因年紀較大、幾乎已接近滿分,皆是在單腳跳項目有進步。
而在步態的部分,第一位雙下肢痙攣型偏癱個案,訓練後其步長增加,速度及步頻減少,左右腳站立中期相差減少。第二位半側痙攣型偏癱個案在後測當天仍有接受治療,且是在治療結束才進行後測,可能已經有些疲憊,導致於測出來的走路速度、步長、步頻都是下降的,但是站立中期兩側相差也是減少;而第三位因為出席頻率較低,步態改變的幅度不大,但可以看到步長增加、步頻下降,左右腳站立中期均增加、兩腳相差增加。
之前的研究收案年齡多在5歲以上,但本篇研究發現,在小於五歲的個案上,後退走加上傳統治療也能有改善動作表現或是步態的效果。
結論:
本篇研究發現雙下肢痙攣型偏癱個案在接受一週一次傳統物理治療加上跑步機上後退走的訓練,連續十二週,對於動作表現或是步態都有較明顯改善,能增加步長、減少步頻、減少雙腳在表現上的差異。而半側痙攣型偏癱個案若能規律的接受一週一次的傳統物理治療加上後退走的訓練,也能增加動作表現,及減少步態中兩側站立中期不對稱的情況。
關鍵字:Backward walking, Treadmill, Gait performance, Cerebral pal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