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記事

第24屆 海報式論文教育類【以塑造策略提升智能障礙個案對於馬桶形式的接納程度-個案報告 Use Shaping for a child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to Improve the forms of toilet acceptation - A Case Report】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蔡欣娟1、許宜楨1、鳳華1,2

Hsin-Chuan Tsai1, Yi-Chen Hsu1, Hua Feng1,2

 

1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行為輔導研究發展中心、
2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
1Behavioral Therapy Consultation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al,
 2Graduate Institute of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al

 

研究背景與目的:如廁的獨立性對於智能障礙個案的生活品質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但 智能障礙的個案在進行如廁訓練時,會面臨比一般個案更多的挑戰。如廁訓練可以分為排尿和排便。而在男性孩童中,除了需要學會使用站式馬桶進行排尿如廁,也需要學習 使用坐式馬桶來完成如廁的需求。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包裹式策略,提升個案對於不 同馬桶形式的接納程度。

方法:本研究採取正向介入模式,先與案母會談,了解個案狀況後,依照當時對馬桶接受程度,以應用行為分析的學理為基礎,制定塑造結合區別性增強的包裹式介入策略, 提升其對坐式馬桶的接受度。
一、個案資料:該名個案為五歲男孩,先前能使用坐式馬桶與站式小便斗,但因一次被免治馬桶驚嚇的經驗,使其後續在面對坐式馬桶時,會出現哭鬧、全身僵硬的行為, 也因此影響排便與排尿的如廁訓練,為此,與案母討論後,案母期待能藉由此次介入,提升個案對坐式馬桶的接受度。
二、環境設備:以中心現場活動空間為主,上課教室與廁所中間間隔一條長走廊。當每 30分鐘的如廁時間到時,教學者帶其更換教室的時間表,並表達「我要上廁所」後,即一同前往廁所空間。
三、介入策略:個案每週至中心進行 2 小時的課程,在課程中,每週共會進行4 次的如廁訓練。介入方式結合塑造與區別性增強的包裹式策略,以下依序說明:
(一)塑造:
依照個案狀況,逐步更改設定目標,該名個案的目標流程如下:
1. 待在坐式馬桶的廁所 1 分鐘;2.坐在小馬桶上,可扶著廁所旁的扶手,並讓教學者牽手;3.坐在小馬桶上,並與教學者牽手;4.獨立坐在小馬桶;5.坐在小 馬桶上,並成功如廁。
(二)區別性增強: 
以增強物的增強效力區分目標與非目標行為,當個案獨立出現目標行為,則給予高偏好的增強物,若個案未獨立出現目標行為,則給予低偏好的增強物。
四、記錄方式:
在個案進入廁所,且教學者給予「上廁所」的指令後,若個案在10秒內無法獨立達成教學者口語指令的狀況下,則算「失敗」;若於10秒內可獨立完成指令內容, 則紀錄為「成功」。當學生連續三週皆成功達成塑造的該階段目標,則可進入下一 階段進行訓練。

 

結果:在半年每週一次,共20次的介入下,個案目前已達到塑造的第五階段-能獨立坐在調整過後的坐式馬桶上如廁,且過程中皆保持情緒穩定。

結論:結果顯示此次介入對於個案的如廁形式接納度有所提升,且個案除了在中心成功使用坐式馬桶外,也成功將此技能類化至家中使用,並在家中出現使用坐式馬桶排便。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