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早期療育物理治療對胼胝體發育不全之個案報告
Early intervention of Physical therapy with Agenesis of Corpus Callosum case report
黃士洺
Shi-Ming-Huang
童綜合醫療社團法人童綜合醫院復健技術科物理治療組
Physical therapy of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Tung’ Taichung MetroHarbor Hospital
研究背景與目的:人腦分成左右兩個半球,左右大腦半球之間,仰賴著許多神經纖維來將兩者聯繫在一起,其中最大的一束便稱作胼胝體。胼胝體,它含有約 2 億條有髓鞘的神經纖維,它會聯結兩側大腦的訊號,主要功能是整合和傳遞來自兩個大腦半球的信息,以處理感覺、運動和高級認知信號,胼胝體發育不全的盛行率初估約 2/10000。而胼胝體約在胚胎發育至12週大時開始發展,在胎兒17至20週時成型。在這段期間,許多因素會導致胼胝體的發育受到影響,所產生的結果便是所謂的「胼胝體發育不良」。胼胝體發育不良可以單獨存在,甚至不產生任何症狀,但這種情形非常罕見,絕大多數的個案的神經發展方面也不正常,常會合併動作與語言發展遲緩、智能障礙、癲癇症與腦性痲痺。在一篇回顧的文獻收集了 132 名單純只有胼胝體發育不良無合併其他異常的案例,在胼胝體完全或是部分缺損的案例中,神經發育異常的機率均約為25-30%,但這回顧文獻的案例還是不夠多,不足以提供足夠的諮詢依據。因此本研究想探討胼胝體發育不全在早期療育中物理治療對於動作發展是否有成效,在接受物理治療療育後進行個案研究,並比較治療前中後的差異,得以實證早期療育對於胼胝體發育不全的重要性。
方法:本研究個案為2歲2個月陳小弟為對象,進行1年8個月每週一次的物理治療療程,每次30分鐘。並依據嬰幼兒發展綜合測驗中的粗大動作能力(CDIIT GM)在介入前、介入後一年的評估結果來分析其粗大動作的表現。
結果:介入結果發現個案在嬰幼兒發展綜合測驗中的粗大動作能力測驗,原始分數、年齡分數皆有提升,前後評估在肌肉控制方面表現從5分提升至12分;移位方面表現從0分提升至9分;身體協調方面表現從3分提升至8分。
結論:在2歲2個月胼胝體發育不全陳小弟的研究結果,雖然胼胝體發育不良並無方式或藥物可以改變胼胝體本身的問題,但即早接受積極的早期療育中物理治療並適當的訓練,以減輕動作發展遲緩的現象,讓孩子增加融入社會的能力與機會,將來出現的障礙會越輕、越少進而減輕家庭的負擔。
關鍵字:胼胝體發育不全、早期療育、物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