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背向行走訓練對於腦性麻痺兒童的療效(文獻回顧)
Effect of backward treadmill training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review)
花湘樺1Hua Hsiang-Hua
1童綜合醫療社團法人童綜合醫院
Physiotherapy Unit of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Section, Tung’ Taichung MetroHarbor Hospital
背景與目的:腦性麻痺主要的問題為運動功能障礙,行走能力的恢復為大部分患者首要目標。除了常見的向前走訓練,背向行走訓練比起前向行走需要更多感覺回饋與平衡控制。過去研究針對健康人、老年人與中風患者進行背向行走訓練,對於姿勢控制與行走功能都有很好的療效。因此,本篇透過文獻回顧探討背向行走訓練對於腦性麻痺兒童行走功能的療效。
方法:本文採文獻回顧的方式,使用PubMed資料庫進行系統搜尋,文章的參考關鍵字包括「backward walking」、「cerebral palsy」,搜尋近10年內的文獻共10筆,篩選後挑出5筆進行分析。
結果:此5篇文獻中,收案樣本數量介於10~41之間,年齡分布在6~18歲的腦性麻痺兒童,背向行走訓練介入時間為2~3次/週,持續8~9週,使用運動學分析腦麻兒童治療前後步行參數的變化、肌電圖檢查測試下肢肌肉的反應,以及運用評估工具(Two-Minute walk test, 2MWT;10-Meter walk test, 10MWT; Pediatric Balance scale, PBS; Time up to go, TUG)探討背向行走訓練後的療效。文獻指出背向行走訓練後可明顯改善2WMT(3.5%)、10MWT(6.1%)、PBS(3.5%)和TUG(5.1%),行走速度與步長也有顯著改善。與前向行走訓練相比,背向行走訓練少了視覺回饋,更能訓練本體感覺,在行走速度和平衡(PBS)進步更為明顯。另外,也有研究探討在上坡時,背向行走的股直肌與脛前肌肌肉活動(muscle activity)會比平地大,也比向前行走大,代表背向爬上坡可訓練股直肌和脛前肌肌力,進而減少下肢關節受力(loading)。然而,另一篇文獻則比較背向走下坡訓練與傳統牽拉訓練(calf muscle),結果發現背向走下坡訓練後,腦麻兒童的步態中(單腳站立期)會有更大的背曲角度(+2.9度),行走速度也明顯變快(+0.10m/s),而牽拉訓練完後反而讓步態中(擺動期)的膝屈曲角度下降(-5.4度),可能是因為坐骨神經張力變化影響到膕旁肌的動作。
結論:與向前走相比,背向行走訓練更可改善腦麻兒童的行走速度、平衡和步長。而背向爬上坡會讓股四頭肌伸長收縮(eccentric contraction),更能增強肌肉力量,在步行推進中(propulsion)起著重要作用。而背向走下坡訓練與傳統牽拉訓練相比,更能增加步態中踝關節背曲角度,使行走更有效率、更流暢。因此,背向行走可作為腦性麻痺兒童的步態訓練的重要治療策略。
關鍵字:「backward walking」、「cerebral pal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