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記事

第二十五屆 侷限誘發療法對半側偏癱腦性麻痺兒童的上肢動作控制與功能的療效(文獻回顧)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侷限誘發療法對半側偏癱腦性麻痺兒童的上肢動作控制與功能的療效(文獻回顧)

The effect of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on upper limb kinematics and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unilateral cerebral palsy (review)

花湘樺Hua Hsiang-Hua

童綜合醫療社團法人童綜合醫院

Physiotherapy Unit of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Section, Tung’ Taichung MetroHarbor Hospital

背景與目的:侷限-誘發動作療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為近年來對於半邊偏癱患者所提倡的一種復健治療模式,強調侷限健側上肢、並且大量提高患側肢體的使用頻率和動作動機,以克服劣勢側肢體習得廢用(learned nonuse)的情形。有研究顯示,對於有類似表現的非對稱性動作障礙腦性麻痺兒童,此療法可提升劣勢側上肢的動作功能,進而提升個案日常生活功能的獨立性。因此,本篇透過文獻回顧探討侷限-誘發動作療法對於半側偏癱腦性麻痺兒童的上肢動作控制與功能的療效。

方法: 本文採文獻回顧的方式,使用PubMed資料庫進行系統搜尋,文章的參考關鍵字包括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erebral palsy」、「kinematic,搜尋近10年內的文獻共7筆,篩選後挑出5筆進行分析。

結果:5篇文獻中收案樣本數量介於29~45之間年齡分布在5~12歲間CIMT介入時間為2.5~6小時/並持續4~8使用運動學分析 (kinematic analysis) 系統測量伸臂動作的運動學變化,以及使用評估工具Bruininks-Oseretsky Test of Motor Proficiency, BOTMPPeabody-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s, PDMS-; The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or children, WeeFIM來探討CIMT對於非對稱性動作障礙腦性麻痺兒童兒童劣勢側上肢功能的療效。研究指出在伸臂動作中,CIMT比傳統物理治療組動作速度更快(動作時間更短)、動作流暢度更加平順(動作單位數減少較多),並改善更多上肢功能(PDMS-, BOTMP, WeeFIM)。另一篇文獻提到CIMT加上動作觀察訓練(action-observation training, AOT, 觀察影片中正常人取放物品動作並練習)後,能以較短的時間完成動作,然而CIMT有無加上AOT治療在取放物品的任務中都能有較快的最高動作速度(peak velocity)、較直的動作軌跡以及較穩的近端運動模式(較少軀幹和肩胛動作代償)。而也有研究提到CIMT加上虛擬實境的遊戲訓練後,更能改善手臂動作(變大)與軀幹控制(代償變少),使動作策略更趨於正常兒童,日常動作功能也有明顯的進步。

結論:CIMT可以改善半側偏癱腦性麻痺兒童的伸手取物動作,使動作更有效率、更流暢,動作策略更加有計畫、控制性更好,亦可改善上肢功能性活動表現,效果可持續到追蹤半年後。而透過動作觀察訓練以及虛擬實境的侷限誘發療法能提升腦性麻痺兒童的動機與樂趣,進而增進上肢動作功能品質、活動與參與度,可當作另一種輔助療法。

關鍵字: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erebral palsy」、「kinematic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