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語言治療介入兒童言語失用症之個案研究
A Case Report of Language and Speech Therapy in Children with childhood apraxia of speech
林學民*、林凡茵、余如平
Hsveh-Min Lin* , Fan-Yin Lin ,Ru-Ping Yu
屏東基督教醫院復健科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Ping-Tung Christian Hospital, Pingtung City
研究背景及目的:根據國際衛生組織的研究顯示,0~6歲孩子中,有發展遲緩問題的佔了12%;其中「語言發展遲緩」就佔了6~8%的比例,原因不乏大腦發育、生理相關疾病影響、家庭教養及環境刺激問題等。在這群語言發展遲緩的兒童當中,又以有語言表達的遲緩的孩子佔比較高,語言表達困難包括語彙量不足、口語互動不足、語句長不佳等,當然其中也會有兒童言語失用症個案在其中,因此有國內學者研究顯示約有89.3%的語言治療師在臨床上,曾接觸過其認為是兒童言語失用症的個案,當個案言語特徵有不一致的構音錯誤、動作搜尋、多音節模仿或自發、動作排序、協同構音表達、音節轉換及言語清晰度差等困難時,就可以合理的懷疑該兒童有言語失用症的問題,可能就會造成語音、語言、音節及正確構音等學習上的困難。因此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利用語言治療的介入策略:Dynamic Temporal and Tactile Cueing(DTTC),如何促進言語失用症兒童的語音發展能力。
方法:本個案目前是4歲1個月的兒童,出生史無早產,但體重不足約2280克左右,於,個案於111年5月開始接受語言治療,在初次的評估及家長的臨床晤談後,發現個案的語言能力,語言理解能力,可以理解簡單的指令、認得家人及一般的生活情境;語言表達能力,無法正確的仿說,語音變化性不足,多以”巴巴”的語音來表達需求或仿說;口腔的動作機能及構造無明顯異常,吞嚥進食能力也無異常,其他肢體動作的發展也無明顯異常,若有需求的表達也多以以手指、肢體動作或"巴巴"的語音為主,評估結果為語言發展遲緩。經過將近12個月的每週約1次的治療後,發現個案的語音發展能力一直有困難,經由分析該兒童的言語特徵發現有動作搜尋、多音節模仿或自發、動作排序、協同構音的困難,因此決定DTTC的治療策略來介入。DTTC的介入概念來自於語言處理是來自於詞彙提取、語法結構的產生,語意概念是需要音韻表徵的出現包括感覺、動作控制及規劃,而這些語音的能力表現是來至於基礎肌肉動作的產出,因此該策略的使用就需要訓練個案的口腔動作表現,並要求語音的產生及變化,當無法順利模仿時,則給予適當的觸覺提示,此外治療室也利用鏡子提供視覺上的回饋。
結果:經由持續6個月約每週一次的治療,個案先從動作的模仿,同時他配語音的產出,語音變化性已有顯著的進步及產出,最多可以有5個音節的表現,協同構音的問題也有改善,聲母及韻母可以有效結合構音,口腔動作也可以在無提示正確模仿,目前主要的困難則為有舌根音化的構音問題。因此語言治療利用DTTC的策略運用下,促進了語音變化性,進而提供個案可以較為明確的表達自我的需求,增進與同儕及家人的社交互動能力。
結論:在臨床上兒童言語失用症目前無標準化的評估工具,也不會列為早療評估上的主要重點,需要從一些特徵分析才能發現,所以常會是我們較為可能忽略的群體,如果發現語言理解能力相對語言表達能力優異,且以介入一段時間,但個案仍持續有表達明確性、口腔動作及語音模仿困難的兒童時,語言治療的訓練目標及策略也許就需要適當的調整,並從搜尋文獻來提供治療策略的使用及支持,才能幫助這些群體的個案來改善語言表達的能力。
關鍵字:幼兒言語失用症、語言治療、DT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