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童年逆境幼兒在班級環境中遵守規則的能力和行為表現
The ability and behavioral performance of children who experienced adversity in childhood to adhere to rules in a classroom environment
陳怡靜1、陳姿陵2、蔡佩璇2、吳沛潔2
Chen Yi Ching1 ,Chen Tzu Ling2 ,Tsai Pei Hsuan2 ,Wu Pei Chieh2
1台南市學甲區東陽國小學前巡迴輔導班
2台南市學甲區慈母非營利幼兒園普通班
1Tainan Municipal Syuejia District Dongyang Elementary School,
2Tainan City Merciful Mother Nonprofit Kindergarten
研究背景與目的:慈母非營利幼兒園基於伯利恆社會基金會創辦人甘惠忠神父所提倡的「無條件融合」原則,致力於實踐多元融合的教育。近年來,該園在每個班級中均有不少於三名發展遲緩的幼兒,顯示出融合教育已成為其主要的教育目標和指標。巡輔老師與慈母幼兒園合作多年,發現了童年逆境幼兒的比例逐年增加。這些童年逆境的幼兒常常面臨各種挑戰,如家庭問題、社會支持不足等,使得他們在班級中的適應和學習變得更為困難。本研究旨在慈母幼兒園中一名童年逆境幼兒的情況進行深入分析。該幼兒領有發展遲緩和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診斷,同時還存在智力臨界遲緩的情況。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如何班級環境中幫助這位幼兒遵守班級規範,並提升學習和發展。
研究方法:採行動研究法,由Lewin(1946)「計畫-行動-觀察-反思」四個步驟螺旋性地探究過程,滾動式的調整,讓班級老師了解孩子的變化並及時調節策略。先由該生家庭個管、家扶、脆弱家庭及中低收入社工了解該生的所處的家庭背景如下:
以上簡略說明,該幼兒生活在一個複雜不穩定的家庭環境中,使得他在學校常有行為問題,如:外觀不潔常有異味、經常離座、要求獎賞、在老師不知情下拿走教室物品、與同學發生衝突、甚至對於不熟悉的外來賓客表現過多的親密動作與過度熱絡行為…等。這些行為反映了他內心的匱乏和對成人支持的需求,儘管表達方式常是不恰當。
根據盧明和劉學融(2020)的《學前融合教育課程架構-以全方位學習(UDL)為基礎支持幼兒成功》一書中的課程調整原則,我們設立了策略進行滾動式修整。
結果:該生所待的班級幼生30人、鑑輔會安置8位特殊學生,班級老師和學前巡輔老師以遵守團體規範為焦點目標,分析該生在家中所失去且缺乏的部分來做討論,運用課程調整提出幾項策略讓班級中的大人們運用 :
執行大約一學期,在遵守班級規則上有很大的改善,從經常被提醒,漸漸變成每三天或每周才可能被提醒一次,也會主動幫助老師。然而在過程中,也發現了其他問題,尤其家庭端不支持不合作、以及該生在進行個別遊戲活動時,經常提到有關於不適當口氣、用詞等等,除此之外,在下學期開始,與家長溝通數次也沒有辦法改變,因經常有異味,在學校已開始沒有同學願意跟他分組或跟他遊戲的狀況。
結論:雖然在遵守班級規則上有明顯的改善,但在其他的問題也一一浮現,是日後我們必須持續努力的部分,專業沒有盡頭,透過更多的學習讓孩子更能走在光明面上。
關鍵字:童年逆境、團體規範、課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