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A survey on parental needs in speech-language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 language delay in Nantou area 馬嘉宜、童寶娟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
壹、研究背景與目的 民國八十七年開始內政部針對偏遠地區實施「到宅療育服務」模式(內政部,民95)。當前台灣各界對早療成效的看法仍多分歧,許多國內學者指出早療到宅面臨著三個主要問題,問題在缺乏 (1)主動有效的診斷及通報系統; (2)在專業療育技術及人員的協助及專業整合、資訊交流等; (3)以家庭為中心之療育計畫發展( 郭煌宗,民85;廖華芳,民87;廖華芳、李宜靜、吳文豪、林麗英、高麗芷,民88;陳任健、路蓮婷,民92;郭煌宗、蔡明瑀、連婅妢、翁士恆、潘羽辰,民92;黃靄雯、謝中君、鄭素芳,民94 )。 而兒童語言的發展與父母支持及家庭環境息息相關( Gleason, 2001; McLean & Snyder-McLean, 1999; Owens, 2004 ),國外文獻已確立以家庭為中心,教導家長提升兒童語言發展的語言介入模式,將有效提升發展遲緩兒童語言治療的介入成效( Fey, 1986; Owens, Dale, Metz & Haas, 2004 )。 但這些計畫還是必須根據父母實際的問題與需求進行設計( Fey, Windsor & Warren, 2000 ),當前早療語言到宅面臨的困境是語言治療師對父母的實際需求不了解,即使選擇了國外所發展以父母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真正運用在國內父母身上仍會產生文化需求上之隔閡,造成父母在學習及運用這些語言治療策略中產生困難。有鑑於此本研究欲先了解國內父母在兒童基本語言發展、語言誘發環境及語言介入策略的知識、需求與欲行性。希冀在暸解父母知識與需求的不足處後,可進一步針對落差提供適切的介入,發展具效益的父母教學計畫。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南投居家語障兒童父母對語言治療介入之需求,作為針對語言到宅之相關先驅研究(Pilot study)。電話徵求南投縣偏遠山區,50個家庭家中有3至6歲語障兒童之父母,填寫本研究問卷。經17個家庭同意,研究者至家中收集問卷,回收問卷進行結果分析。 参、結果 完成問卷收集的家長共17位,完成率為94%(16份)。其中8位語言遲緩兒童曾接受語言治療療育。問卷內容分三大方向:(1)0~6歲語言發展表現、(2)父母提供之語言發展環境(3)父母可行之語言學習策略,以了解父母具備之語言發展知識、父母可提供之語言誘發環境以及父母希望並可學習的語言介入策略。 在父母語言發展知識顯示,大部份家長具備基礎的語言發展知識,如0~6歲應發展互動能力、發音能力、理解及表達能力。但在各個年齡關鍵層,更細節的語言發展重點概念則較為模糊。父母提供之語言發展環境顯示,父母最常和兒童玩的活動依次為看電視(82%)、唱兒歌(64%)和看故事書(58%)。認為最可以提供兒童閱讀的機會為帶兒童去圖書館、在幼稚園以及在家裡。最多數父母表示最常讓兒童待在家裡、其次帶至幼稚園、或菜市場。父母可行之語言學習策略顯示,父母最希望學習的語言教學活動依次為,和兒童看故事書(76%)、玩手勢(語言)遊戲(58%)、玩玩具(58%)。希望語言治療師提供的協助為,提供語言活動的教學方法(64%)、由語言治療師提供教材(48%)以及教導如何選擇教材(45%)。 肆、結論 本篇研究以南投地區語言發展遲緩兒童父母對語言治療之需求做初步探討。從三個方向探討父母真正的語言治療介入需求,初步資料可以讓語言治療師思考如何將父母需求納入語言療育目標,達到療育之最大效益。 伍、參考文獻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民94)。http://www.moj.gov.tw/stat/index.asp。台灣台北。 陳任健、路蓮婷(民92)。早期療育福利服務以個案管理模式運作之助力與困境。兒童福利期刊,4,237-250。 郭煌宗(民85)。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中華兒誌,37(1),19-27。 郭煌宗、蔡明瑀、連婅妢、翁士恆、潘羽辰(民92)。中部地區發展遲緩兒童聯合評估中心個案人口相關資料初步分析與省思。兒童福利期刊,5,37-54。 黃靄雯、謝中君、鄭素芳(民94)。高危險嬰幼兒之到宅服務策略。物理治療,30(6),348-354。 廖華芳(民87)。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專業團隊合作模式。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23(2),127-140。 廖華芳、李宜靜、吳文豪、林麗英、高麗芷(民92)。台北市醫療機構兒童早期療育服務之調查。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24(3),161-173。 Bennett, K., Weigel, D. J ., & Martin, S. S. (2002). Childern's acquisition of early literacy skills : examining family contribution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17, 295-317. Boudreau, D. (2005). Use of a parent questionnaire in emergent and early literacy assess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 Lan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 36, 33-47. Dickinson, D.K., & Detemple, J. (1998). Putting parents in the picture: maternal reports of preschoolers' literacy as a predictor of early reading.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13(2), 241-261. Fey, M. E. (1986). Language intervention with young children. Boston: Little, Brown & Company. Fey, M. E., Windsor, J., & Warren, S. F. (2000). Language intervention preschool through the elementary years.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Gleason, J. B. (2001).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5th Ed.). Boston : Allyn & Bacon. McLean, J., & Snyder-McLean L. (1999). How children learn language. San Diego, CA: Singular Pub. Group. Owens, R. E., Dale, E., Metz, & Haas, A. (2004).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 A life Span Perspective(2n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Justice, L. M., Invernizzi, M. A., & Meier, J. D. (2002).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an early literacy screening protocol: suggestions for the seech-language pathologist. Lan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 33, 8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