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沈芳榕、賴世真 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
前言 身心障礙兒童的正常手足若能發展出良好的親 子互動、手足互動、學校行為表現、心理情緒與學習成就,則對於整個家庭而言是一個正向且重要的因素。目前國內、外相關文獻對於身心障礙兒童的正常手足之研 究常針對身心障礙者手足心理、情緒行為、生活適應、親子關係、手足關係與自我概念等進行探討。因此,我們試圖採取結合個案實例的方式來探討身心障礙者其正 常手足之家庭互動關係。
文獻探討 對身心障礙兒童來說,手足在其一生中扮演極重要角色。但也對該手足的自我概念、人生觀、價值觀有著正、負面的影響。父母親難免會因障礙兒童的出現,而在情緒、認知等經歷巨大衝擊,經由否認、悲傷、憤怒、反抗至接受等階段(Livneh,1985)。非障礙的手足也會經歷如此的心理過程,但常容易被忽略。家庭是一個小社會,家中的任一位成員均會對其他成員行程一種長期且不容忽視的影響。Fewell(1986)也指出家庭成員中若有特殊需求的人,家中其他成員都會受影響,兄弟姊妹就是受影響的成員之一。家庭成員互動的結果,對彼此都有互相影響,且影響是雙向的:障礙兒童會影響正常的手足,手足也會對障礙兒童造成影響。Kaminsky與Dewey(2001)發現自閉症手足、唐氏症手足與正常發展兒童手足相較,較能欣賞自己的手足。Lobato(1983)、Seligman(1983)、Simennson(1981)也提及:障礙兒童需要得到父母較多的關注,也剝奪了父母對其他手足的注意,同時父母也會負與正常手足照顧障礙兒童的責任。Wasserman(1983)提及正常手足生活在特殊家庭中,就須比一般孩子經歷獨特的情緒、認同與同儕關係的發展。廖文如(2002)發現手足之智能障礙程度越重,兄弟姐妹感受到的壓力越大。 資料收集 本文採取回溯相關文獻並訪談一位智能障礙個案之家長與個案兄長,之後整理訪談結果與相關文獻進行比較分析。採用此方式期待能針對此類個案屬性進行深入探究,訪談方式採取質性研究的半結構式訪談。個別訪談個案母親與兄長,以求增加資料的豐富性與廣度。 資料分析 本文經由研究者與主要照顧者-媽媽和個案哥哥訪談及問卷中取得資料,並依照訪談記錄與相關文獻理論進行更進一步的探討: (一)影響手足關係的因素 attachments/200905/9632423204.jpg (二).非障礙手足所面臨的壓力 attachments/200905/3968427916.jpg 結論 探討非障礙手足其心理適應與手足關係,能提醒父母別忽視正常手足的需求,並藉由關照正常手足,進而發揮其正向價值,促進家庭功能。Dyson (2003)將37位有障礙手足的學齡兒童與34位一般兒童分組並比較自我接受度、社交能力、行為適應等;結果兩組間並無顯著差異。但在社交能力上略有落差。兩組兒童均顯示:在心理社會層面與其家庭的心理社會功能有關聯。且該家庭若是社會功能有轉變均對兒童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部分研究則抱持相反立場;Trevino(1979)認為有障礙手足的兒童易有發展上的危機;Harvey&Greenway (1984)及Kaplan(1969)認為家中有障礙手足的兒童自我接受度較低;或是此類兒童在發展的表現上易有壓力行為出現(Cleveland & Miller,1977;Grossman, 1972)。不過,多數此類研究均針對學齡兒童,少有涉及學齡期轉變至青春期階段的研究。且多數認為有負面行為的研究較缺乏足夠且長期的研究支持。多數學者也認為社經地位較為優勢的家庭的負面影響較不大,因為該家庭能儘早提供障礙兒童的早期療育資源(Farber,1959 ; Gath,1974 ; Gath&Gumley,1987 ; Stoneman et al,1989)。 本個案家庭經濟狀況屬於優勢,因此能在三歲前讓個案開始接受相關療育。父母親也儘早使個案的手足了解個案相關狀況。因此,在家庭關係、手足互動、正常手足的自我接受度尚屬良好。但是,在會談間哥哥提及與父親的關係不若與母親的融洽。我們試著去了解,也發現母親方面較易滿足哥哥的物質需求。實際上,仍少給予傾聽或與孩子會談的機會。此外,在兄妹間的互動,雖然兩人在哥哥國中前互動尚佳,但目前哥哥已進入青春期的變化階段,未來的手足關係仍需父母給予相當的關注與輔導,才能避免隨年齡增長產生的負向行為,幫助障礙兒童與其手足長期擁有良好的互動關係。期待之後有機會進行後續的探討,且討論能涵蓋以下議題1.青春期的正常手足對於障礙手足的接受度影響?應如何避免或輔導?2.如何協助障礙兒童與手足平日互動3.關照障礙兒童時,應如何同時兼顧其手足等等。 附錄 本研究問卷分為三部分,分為個案基本資料、家長問卷及手足問卷。基本資料部分除了姓名、生日、家庭狀況等簡單資料外,還有個案的出生史、診斷過程及發展史,包括教育及醫療部分等等。針對家長的問卷包含手足以前對個案的態度;手足目前對個案的態度;手足之間是否發生不愉快的經驗;是否與手足談及個案的事情及未來;若以10分為滿分,覺得手足與個案的相處狀況為幾分等等。針對手足的部分包含個案對手足造成的困擾;手足以前、現在、未來對個案的態度;覺得爸媽對待個案的態度如何?若以10分為滿分,認為和個案的關係為幾分等等。 參考文獻 王文娟(民90)。家對智障者之成年手足的意涵。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月娟(民88)。非障礙手足心理適應之探討。特殊教育季刊,73期,29-34頁 何華國(民85)。特殊兒童親職教育。台北:五南。 吳慧英(民84)。「非障礙手足」的壓力及心理調適。特教園丁,10卷,3期,24-26頁。 梁淑娟 (民 80) 。智障者同胞手足心理需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海勤(民77)。如何幫助殘障兒童的兄弟姊妹。特殊教育季刊,27期,36-41頁。 陳佩妏(民91)。「自閉症兒童之手足」手足關係之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陳清惠 (民91)。家有安琪兒-發展遲緩兒童父母親心理歷程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民89)。新特殊教育通論。台北:五南。 張素貞(民88)。「智障者手足」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文如(民90)。智障者成人手足之手足關係與壓力知覺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美琴醫師審稿,衛生署專案計畫--遺傳疾病諮詢服務窗口,安琪曼症候群(Angelman syndrome,AS)。高醫遺傳諮詢中心。 賴孟足 (民92)。有智障手足之國小學童其家庭互動對學校表現之影響。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 蘇貞 (民95) 。「手足競爭與忌妒心理」。諮商與輔導,241期,33-37頁。 Kaminsky, L., Dewey. D (2001) Siblings relationship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1, 4, p.399-410. Lily L.Dyson (2003),The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of school-age children who have siblings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 change and stability over time. Arch Phys Med Rehabil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2),253-271 Tim Stainton (1998),The positive impact of children with an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on the family,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23(1),5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