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記事

第九屆 新住民子女與發展遲緩問題相關文獻之探討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吳信德、傅秀媚
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


 

研究背景與目的
自民國七十六至九十七年三月,我國有402,702名外籍與大陸、港澳地區配偶(內政部戶政司,2008a),且自八十七年新住民新生兒13,904人佔全國新生兒人數5.12%,爾後逐年攀升,至九十二年新住民新生兒30,348人,佔全國13.37%達到最高。迄今新住民新生兒每年仍有兩萬人以上,在全體新生兒人數中均維持10%以上(內政部戶政司,2008b)。

隨年齡增長新住民子女陸續進入幼托園所、各級學校就讀,衍生了許多值得注意的問題。不少媒體、相關研究都指出新住民子女出現發展遲緩現象,對新住民出現負面的社會評價(張明慧,2004),評論是否屬實值得我們探討。本研究即針對新住民子女與發展遲緩問題,試圖探討發展遲緩與新住民子女之關係。



研究方法
本文以文獻分析之方式,蒐集新住民子女在發展上之相關文獻,歸納分析新住民子女與發展遲緩之關係。



結果
(一)新住民子女若有遲緩現象,多為語言發展問題
眾多研究發現新住民子女在語言上會出現發展遲緩,例如:說話很快且有口音(李怡慧,2003;鍾德馨,2005)、語言發展較為遲緩(劉秀燕,2003;鐘重發,2003)、腔調怪異咬字不清(江坤鋕,2006;鐘重發,2003)、發音聲調不良(吳錦惠,2006)、語法文法語意錯誤(鐘重發,2003)。

(二)新住民的醫療常識、習慣可能造成子女發展危機
育嬰知識方面,劉秀琪(2004)發現外籍配偶在此認知低於台灣籍。蔡明祝(2005)發現大陸籍與東南亞籍配偶之口腔健康知識、口腔檢查狀況、執行嬰幼兒口腔清潔較本籍配偶低,影響口腔健康知識之因素包含母親國籍、教育程度。
從醫療使用來看,羅英維(2004)發現外籍配偶極低出生體重新生兒在出院後回診次數明顯低於本國籍。王美晴(2005)發現新移民家庭在早期療育相關服務的認知、服務使用明顯偏低,未能有效使用。儲鳳英(2004)發現早療服務每週利用時數會受主要照顧者之教育程度影響,教育程度越高者,在利用服務上明顯大於教育程度較低者。外配在醫療、健康方面的認知的確有可能會影響新生兒日後發展,對於正常孩子可能疏於照顧,對於有遲緩的孩子也未能儘快療育。

(三)新住民新生兒可能比本國籍媽媽生出的新生兒更健康
「台灣出生世代研究」(江東亮,2005)在21,248名個案中發現外籍母親所生子女的早產率7.0%和低出生體重率5.2%,相較於本國籍母親的8.6%、7.1%均較低。廖宗志、林俊龍、詹婉瑜、宋鴻樟、廖建彰(2006)發現在新生兒低出生體重率方面,外籍配偶較本地婦女略低。黎雅如、沈佩瑩、廖玫涵、林宜平(2006)研究發現以低出生體重或是早產為健康指標,新住民新生兒都較本國籍媽媽生出的更健康。新住民新生兒在生理上有可能比本國籍媽媽生出的更健康。

(四)母親的國籍或種族會影響新生兒生長情形,但未必出現發展遲緩
劉秀琪(2003)發現在嬰幼兒生長發展方面,出生時大陸籍配偶子女在身高高於外籍配偶子女,在體重與頭圍方面雖然沒有達到顯著差異,但仍為大陸籍配偶子女大於台灣籍及外籍配偶子女。李素幸(2003)研究發現大陸籍母親產下的嬰兒體重最重,其次為台灣籍,越南籍最低。新生兒的生理的確會因母親而有所差異,但並未出現發展遲緩。

(五)健康不良的父親可能造成子女發展危機
內政部戶政司(2004)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摘要報告中,受訪新住民子女健康情形良好者占99.6%,僅0.4%出現發展遲緩、身心障礙或重大疾病。洪宜盈(2006)從中歸納出大陸籍、外籍母親對其子女健康狀況並沒有顯著性影響,反而是不健康的父親其子女較易出現發展遲緩。楊詠梅(2002)研究發現新住民之台籍配偶人口學特色為:年齡較大、身心有缺陷、有不良健康嗜好的男性。這些新生兒可能會因為父親的健康問題經由遺傳而出現發展危機。

(六)低社經地位導致新住民子女發展遲緩
蕭文萱(2006)從「台灣出生世代研究」發現在早產、低出生體重及先天缺陷的發生率上,大陸籍、外籍、台灣母親所生嬰兒沒有顯著差異,認為新住民子女健康並沒有比較差,社經地位才是造成新住民子女動作發展較差的原因。

內政部戶政司(2004)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摘要報告中,外籍配偶的先生有19.7%為榮民、身心障礙者、原住民、低收入戶等弱勢族群。楊詠梅(2002)的研究也發現外籍配偶人口學特色為:低教育程度、低社經地位。眾多研究也都表示低社經地位可能會導致幼兒發展遲緩,這也是目前新住民子女面臨到最大的問題(李怡慧,2003;劉秀燕,2003;鐘重發,2003;吳清山,2004;吳宜錞,2005;張淑猜,2005;吳雅雯,2005;張憲庭,2005;黃木蘭,2005;江坤鋕,2006;蔡文山、林宜欣,2006)。


結論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新住民子女在新生兒時未必會出現發展遲緩,而隨時間成長,外籍配偶在語言隔閡、教養習慣差異、醫療常識不足,則有可能造成子女發展危機。發展遲緩的成因眾多,目前仍無全面性的普查或實徵研究可以證明新住民子女會有較高的發展遲緩現象。



參考文獻

內政部戶政司(2004)。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摘要報告。2008年7月1日,取自http://www.ris.gov.tw/version96/stpeqr_02_01.html
內政部戶政司(2008a)。各縣市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按取得證件分。2008年7月1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m0sb09703.xls
內政部戶政司(2008b)。嬰兒出生數按婚生、非婚生、棄嬰或無依兒童及生母原屬國籍分。2008年7月1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m0s309704.xls
王美晴(2005)。臺北市東南亞新移民家庭早期療育相關服務使用經驗與影響因素之探析。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4NTU05201008。
江坤鋕(2006)。「新臺灣之子」面對的教育問題與學校輔導策略。研習資訊,23(3),101-105。
江東亮(2005)。台灣出生世代研究。2008年6月5日,取自http://www.mc.ntu.edu.tw/~tbcs/index.htm
吳宜錞(2005)。外籍配偶子女之家庭學習環境對其國語文能力發展的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4NTPTC284026。
吳清山(2006)。讓新住民有翻身的機會:談新住民教育的困境與突破。研習資訊,23(5),15-20。
吳雅雯(2005)。新臺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社會學通訊,64,37-41。
吳錦惠(2006)。新臺灣之子的課程改革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9(2),117-133。
李怡慧(2003)。東南亞籍配偶子女同儕關係類型及其相關因素初探。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2PU005216005。 
李素幸(2003):外籍新娘所產新生兒低體重及其他健康問題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 91-2320-B-309-001-)。長榮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
洪榮正(2003)。展臂迎接「新臺灣之子」。師友月刊,438,72-74。
洪宜盈(2006)。跨國婚姻婦女所生育子女之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分析。澄清醫護管理雜誌,2(2),17-23。
高淑清(2004)。外籍配偶在臺現象對社區家庭教育與政策之啟示。社區發展季刊,105,150-158。
張明慧(2005)。新移民女性的母職困局-「新台灣之子」發展遲緩論述的緊箍咒。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3SHU05655004。
張淑猜(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本國國語文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3NCYU1576017。
張憲庭(2005)。關懷弱勢--談外籍配偶子女之教育問題。國教世紀,214,93-98。
黃木蘭(2004)。為新弱勢族群--撒播希望的種籽。師友月刊,441,20-25。
黃富順(2006)。新住民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與輔導。成人及終身教育,13,29-35。
楊詠梅(2002)。台灣印尼籍跨國婚姻婦女之健康關注。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0KMC00563004。
黎雅如、沈佩瑩、廖玫涵、林宜平(2006)。台灣婚姻移民的人口學特性與公共衛生需求初探。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5(6),482-493。
蔡明祝(2005)。外籍與本籍配偶對嬰幼兒的口腔保健知識與行為比較--以高雄市三民西區為例。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3KMC05013020。
蔡文山、林宜欣(2006)。從生態觀點初探外籍配偶子女之生活適應與發展。研習資訊,23(3),95-100。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1CCU00102082。
劉秀琪(2004)。苗栗地區台灣、外籍、大陸育齡婦女育嬰知識、育嬰態度、社會支援與嬰兒生長發育狀況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2NTCN0563033。
儲鳳英(2005)。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醫療資源之利用及其影響因素分析。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4NTU05201008。
廖宗志、林俊龍、詹婉瑜、宋鴻樟、廖建彰(2006)。外籍新娘與本地婦女的低出生體重嬰兒比較。台灣衛誌,25(6),482-493。
蕭文萱(2006)。母親國籍與嬰幼兒健康。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5NTU05597011。
鍾德馨(2005)。我國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及因應策略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40,213-225。
羅英維(2004)。外籍配偶極低出生體重新生兒醫療利用情形探討: 以臺北縣地區教學醫院新生兒特診為例。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2YM005599002。
鐘重發(2003)。家庭教育介入外籍新娘子女學前發展的模式與策略。台中師院幼兒教育年刊,15,190-205。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