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記事

第九屆 特殊嬰幼兒父母參與早期療育之探討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The Study of Parents Participated in Early Intervention of Infant and Toddler with Disabilities
劉宜佩1、傅秀媚2、蔡婉莎1、黃藍誼1
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1、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所長2


 

研究背景與目的
早 期家庭的生活教育影響特殊嬰幼兒的身心發展,其父母的親職能力及對早期療育的參與,將影響其孩子的各項能力發展及生活適應。而早期療育服務從過去關注以兒 童為基礎,轉移到現在以整個家庭為介入服務的原因,即在於強調父母參與的重要性。本研究將針對在家參與的層面來探討特殊嬰幼兒父母參與的層面及其重要性。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之方式探討特殊嬰幼兒父母參與之層面、正面影響,並介紹家庭本位親職介入的方式及對嬰幼兒及家長的益處,最後歸納出落實家庭本位的親職教育,為後續早期療育的思考方向。


研究結果
壹、父母參與的層面是多面向的
一 、父母參與的層面是多面向的
(一)法規中的父母參與
美國、英國及我國法律條文中所提到的父母參與內容多以從保障父母基本參與權的觀點來規範父母參與的範疇(陳明聰,2000;吳百祿,2005)。
(二)相關研究中的父母參與
1、 父母參與的角色功能:在角色功能上可分為溝通者、教育者、支持者、輔導者、共同決策者(謝青儒2002;劉慈惠,2007)。
2、 父母參與的內容與項目:包含學校層面的參與、在家層面的參與、親師
間的溝通、及社會組織的參與和合作(蔡俊傑,1999;陳明聰,2000;石明原,2002;陳俊樑,2002;劉慈惠,2007)。

貳、特殊嬰幼兒父母參與早期療育具正面影響
(一)對幼兒發展方面:
國內學者多認為父母參與可以提升特殊教育方案的成效,對特殊幼兒有正面的影響(楊惠娟,2007)。Dettemer、Thurston 和Dyck(1993, 引自蔡淑桂, 2002)則說明了家庭中的教育活動,可以幫助發展遲緩幼兒有效的成長、適應與發展,促進其「正常化」。
(二)對父母本身來說:
父母參與除了能透過直接、間接管道增進兒童的學習表現外,父母也從中學習了教導子女學習技巧(引自陳明聰,2000)。父母藉由參與子女的學習活動,亦可增加親子互動的機會,建立良好親子關係,並且使自己充權,成為更有效能的父母。

参、家庭本位親職教育在早期療育之運用
家庭本位的親職教育(home-based training)其意義在於藉由對特殊嬰幼兒的父母增權賦能,提高其親職效能,使其能在自然的情境中(家中)和自己的孩子進行親子活動,產生良好的互動及幫助孩子做有效的學習。以家庭為本位的概念,使家長成為主動參與者,並瞭解自己在早期療育系統的中樞及長期性角色(Dunst, 2002)。

何華國(2006)指出營造在家中良好的學習環境,應聚焦於下列兩個相關的面向:1、強化親子互動關係;2、在日常生活情境安排「可教導的時刻」,例如:換尿布、餵食、穿著、看電視、遊戲、上街購物等,可見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及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學習對孩子而言就是最佳的學習。

家庭本位的親職教育對於特殊嬰幼兒及家長都有相當的益處,至於採取此種親職教育方式的理由,大致可分為下列幾點(Baker, 1976, 引自何華國,2004):1、由於訓練活動係在家中進行,家長可免除學習遷移的困難;2、訓練的內容可針對每一個家庭環境的特質來設計;3、在家庭中的所有成員皆有機會參與訓練活動;4、輔導人員每週到家中所實施的訓練時間有限,家長平時需積極投入對特殊子女的輔導,因而有助於激發家長主動承擔訓練自己子女的責任。

若能以家庭為本位,將特殊嬰幼兒及其家人每天參與的生活環境做為其學習的場所,則這樣的環境所提供的經驗不論是刻意安排或偶發的,這樣所獲得的學習經驗,則必能比其他場所能提供的為多(何國華,2006)。


結論
欲使特殊嬰幼兒在最少限制的環境、最大發展的機會下成長,有賴於父母教養子女的能力和信心,早日達成「接納」和「協助」的成熟境界(徐享良,2005)。因此,落實家庭本位的親職教育才能延伸後續的療育效果,為早期療育未來思考的方向。


參考文獻
石明原(2002)。國民小學父母參與學校活動之成效研究 - 以L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何華國(2004)。特殊兒童親職教育。台北:五南。
何華國(2006)。特殊幼兒早期療育。台北:五南。
吳百祿(譯)(2005)。Donna Couchenour、Kent Chrisman。親職教育:整合幼兒在家庭、學校與社區之取向。台北:華騰。
徐享良(2005)。家有特殊兒童與親職教育。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頁450-421)。台北:五南。
陳明聰(2000)。第十五章父母參與。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頁515-555)。台北:心理。
陳俊樑(2002)。父母參與學齡前兒童遊戲對其基本動作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惠娟(2007)。學前特殊幼兒教育中家長參與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劉慈惠(2007)。幼兒家庭與學校合作關係 : 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蔡俊傑(1999)。父母參與及教師參與對學生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南部國二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淑桂(2002)。發展遲緩幼兒之家長親職教育實施成效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台北師院學報,15,363-386。
謝青儒(2002)。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Dunst C. (2002). Family-centered practices: birth through high school.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6(3), 139-147.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