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記事

第十屆 一位職能治療師照護特殊需求女兒的父職經驗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Between an occupational Therapist and Fathering: an experience of parenting a child with special needs
羅慧珊1、劉淑雯2、陳嘉玲3
Hui-Shan Lo1,Shu-Wen Liu2,Chia-Ling Chen3
長庚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1.2.3
Graduate Institute of Early Intervention, Chang Gung University1.2.3


 

研究背景與目的:兒童職能治療師所從事的是治療身心障礙兒童疾病的行業,一般人都認為治療師應是最懂得照顧特殊需求兒童的人,若家有特殊需求兒童,平常就能夠隨時給予適當的療育,也能夠得到最新的資訊,孩子也能夠得到最多、最適當的療育。因此治療師師總被期待會更有效的處理自己孩子的問題。只是,事實是否如大眾之想像?實際的狀況又是如何?

    本研究將探討一位家有特殊需求兒童的職能治療師,深入了解其在面對自己女兒是特殊需求兒童時的心路歷程、平時與女兒的互動模式,以及這樣的一個父職角色對其專業角色的影響。

方法: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之「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方式進行,以訪談逐字稿為重要資料,輔以個案部落格內容,並訪談個案的同事、個案女兒學校老師及治療師,以從中立的第三者的角度來描述個案父職表現,利用三角驗證法以使研究結果更客觀可信。研究者不預設理論架構或假設,將所蒐集的資料經由分析判讀,而形成主題呈現。

結果:

(1)   家人對專業角色的期待與質疑

因為個案具有相關的專業能力,因此成為家庭成員的訊息來源與支持力量,舉凡女兒的IEP計畫、療育選擇與目標等,皆是由個案出面處理。但也因為個案的專業背景,因此當女兒沒有進步時,便容易遭受家人的質疑,質疑個案的專業能力或用心程度。
 
(2)  個案專業角色與父親角色衝突個案本身為西醫的背景,對於女兒的療育方式有其相對的理論架構,但在家庭的結構裡,他是一位父親、ㄧ位丈夫及一位兒子,因此為了家庭的和諧,個案選擇聽從家人的建議,在西醫的治療方式之外,會帶女兒去接受中醫、推拿或求神問卜等,即使這些方式對個案而言站在專業的角度上是不會建議給家長的。

(3)  個案專業能力對父職的影響因為專業養成的訓練,個案對於兒童發展及特殊需求兒童的療育方式相當熟悉,因此,個案在家中即使並沒有刻意的訂定復健時間,但在玩樂之中就已將訓練的目標放入遊戲之中,讓女兒在愉快的情境下達成訓練的目標。

(4)  個案父職角色對專業表現的影響   因為自己便是特殊需求兒童的家長,因此更能夠體會特殊需求兒童家長的心情,在職場上更能夠以同理心面對家長,且因為可以有共通的話題,與家長的關係更緊密。另外,因為身為特殊需求兒童的父親,更能夠體會到父親對於療育服務的需求,因此,也能夠以父親的角色教導其他的父親如何作一個好爸爸。
結論:提供此一個案經驗給予其他特殊需求兒童的父親,在面對孩子時的調適與教養策略,更進一步提供未來後續研究之參考。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