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記事

第十屆 在機構訓練家長使用自然情境語言教學法促進自閉症幼兒溝通技能之個案研究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The Case study of training parents in institution to use milieu teaching for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utism
鍾宜玲、劉芝吟、莊勝發
Yi-Ling Jhong, Chih-Yin Liu, Sheng-Fa Chuang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背景與目的:嬰兒出生的那一刻起便開始了語言發展之路,對於罹患某些影響語言發展疾患的兒童來說,如果能及早注意孩童的語言發展並且及時介入,是有可能減緩疾病所造成的語言發展障礙。在幼年與孩子最親密的對象通常是父母,因此孩子的語言發展與親子互動的關係密切。而自閉症兒童常見的語言特徵是鸚鵡式的仿說以及代名詞反轉;主要問題在於自閉症孩童會模仿他人的話語,但不一定了解話語的意思。自閉症兒童語言介入的目的不僅兒童能模仿他人說話,並且應能理解所使用的語言。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在機構訓練自閉症幼兒家長使用自然情境語言教學法,對於自閉症幼兒及其家長溝通行為的影響,瞭解自閉症幼兒的語言能力經過親子溝通訓練後是否會有改善。  

方法:本研究採單一受試者實驗設計以驗證訓練方案的效果。研究對象為三組有語言療育需求的自閉症幼兒及其家長。幼兒年齡介於2歲至4歲之間,2位男生1位女生,伴隨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礙,家長皆是以幼兒母親為代表。研究者訓練家長如何運用自然情境語言教學法的教學技巧促進兒童的溝通技能。實驗教學情境為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的兒童遊戲室。教學材料參考Yeh(1994)的設計,編製「自然情境語言教學法家長訓練手冊」。其內容包括示範、提問-示範、時間延宕、隨機教學等重要教學技術的定義、目的、原則、實施步驟、以及其他注意事項的說明。研究者以錄影機拍攝的方式蒐集親子互動的觀察資料,然後由兩位獨立的觀察者,利用「錄影親子溝通行為觀察記錄表」登錄由錄影內容觀察到的親子互動情形。家長參與本研究訓練方案的期間約二個月。

結果:家長部份,有兩位孩童的母親在使用情境教學策略的次數是有明顯上升,而另一位孩童的母親則有些微的下降,由於下降幅度並不大,因此研究者認為可能是由於此孩童母親在處理期最後幾個階段使用某種情境教學策略,例如:提問-示範(Mand-Model)的次數有些微下降所致。孩童部份,有兩位孩童在被動反應次數上有明顯上升,另一位則有些微下降;但是在被動反應次數下降的孩童,在主動反應上則有明顯上升,其它兩位孩童在主動反應上則為沒有變化或僅些微上升。另外,其中兩位孩童在正確反應上有明顯的上升,另外一位孩童雖有下降,但從口語反應來看,此孩童的口語反應有明顯的上升,因此我們認為,此孩童接受媽媽的情境教學策略,並嘗試說出更多語彙。

結論:家長充分的使用各種不同的情境教學策略時,即使在某個處理階段的某個教學策略次數下降了,但其實在同階段的另一教學策略次數卻有上升,顯示家長對於情境教學策略的使用程度及熟練度都較基線期來的高。且透過家長情境教學策略的使用,自閉症幼兒的口語反應有明顯的改善,且正確反應的次數也有增加的趨勢,因此本研究三位孩童的語言能力有改善,也可看出訓練家長使用情境教學策略對於自閉症兒童語言矯治的可用性。 關鍵字:自閉症、溝通技能、自然情境語言教學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