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Swallowing Treatment in Pediactric Dysphagia with Biofeedback of Tongue array-A Case Report 楊菁菁1、張時中2 、王淑娟3 Ching-Ching Yang 1,Shih-Chung Chang 2,Shwu Jiuan Wang3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語言治療科 1,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2,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教系 3 1 Department of Speech and Language Therapy , Chung Shan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2 Department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 Chung Shan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3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研究背景與目的:吞嚥障礙是指因機能、構造或心理的原因造成在正常的吞嚥動作的四個階段(口腔準備動期、口腔期、咽部期、食道期)發生問題使食物不易咀嚼、下嚥或是容易梗嗆。患者會因無法順利由口進食攝取足夠營養或者經常發生吸入性肺炎,阻塞呼吸道造成生命危險。對於患有吞嚥異常或障礙的兒童而言,若能及早尋找有效的處置方式,提升安全吞嚥的能力,減少非口腔進食(鼻胃管.胃造瘻.靜脈營養注射…)的侵入性治療,對於日後的成長、學習、表達各方面的發展助益良多,這也是從事早療相關人員關心的課題之ㄧ。 個案背景:本研究之個案為先天性心臟病、雙側唇顎裂、雙側聽能障礙、呼吸障礙、吞嚥障礙、語言發展遲緩等重度多重障礙之8歲男孩。出生時因喉頭軟化,且聲門下氣管狹窄,氣道寬度大約4mm寬,約為同年齡正常兒童的40% 功能,無法正常呼吸,而施行氣管造口術。且因吞嚥障礙經常不明原因發燒和反覆性肺炎,出生至今主要以鼻胃管灌食流質食物,導致整體嚴重發展遲緩,5歲之後才會行走,無任何口語,平時與家人溝通以手勢或點頭、搖頭等肢體語言表達。 臨床評估發現個案唇部閉合差,無法控制口中唾液或食物,平時有流口水情形。因長期缺乏進食經驗,口腔期的咀嚼動作僅上下咬合,舌頭動作能力不足,無法將食物側送,亦無法有效形成食團,舌根後推送的能力也明顯示不足。軟顎在進食過程中關閉不全,有鼻逆流現象,造成進食和呼吸的不協調性,所以經常咳嗽,呼吸窘迫。嗓音有潮濕聲,氣切口分泌物多,有嚴重異味。除此之外,電視螢光攝影吞嚥檢查(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結果顯示,個案喉部上抬及前移的程度不足,導致呼吸道入口在吞嚥時閉合不全,食物易落入氣管,部分堆積在咽部,無法完全進入食道。 治療方法:以吞嚥治療的『深層咽部神經肌肉刺激法(Deep Pharyngeal Neuromuscular Stimulation;DPNS)』及『 神經肌肉電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兩種方式來刺激個案中樞神經所支配的三叉神經(V)、舌咽神經(IX)、迷走神經(X)、副神經(XI)、舌下神經(XII);再配合舌壓偵測球(Tongue array)的生理回饋,利用球狀偵測器,放置於個案口中的舌前、舌中、舌後處,經由電腦自動偵測個案口腔內壓力變化,將舌動作時的壓力曲線顯示於電腦螢幕上。 結果:在治過程中顯示出口內壓增加的趨勢,食團較易控制於口中後送,只有少量外流情形,個案咳嗽能力進步,肺炎發生率下降,訓練期間僅有一次就醫紀錄。電視螢光攝影吞嚥檢查(VFSS)追蹤吞嚥療效,結果顯示只有少量咽部殘餘的堆積,並無嗆入(Penetration)或吸入(Aspiration),可安全進食稀~濃(thin、thick、puree)食物。 結論:透過生理回饋的支持,個案能更有效改善口腔準備動期、口腔期、咽部期的吞嚥障礙情形。 建議 :在本治過程中尚未探討舌壓偵測球(Tongue array)放置在口中位置的差異是否會影響口內壓數據的些微誤差;及舌壓偵測球(Tongue array)的規格是否應該依兒童口腔大小選擇不同尺寸進行測量,期待此次臨床經驗能給將來有興趣擴大此研究或相關研究之人員一個分享。 關鍵字: 兒童吞嚥障礙,吞嚥治療,嗆入(Penetration)、吸入(Aspiration)、電視螢光攝影吞嚥檢查(VFSS)、深層咽部神經肌肉刺激法(DPNS)、神經肌肉電刺激(NMES)、生理回饋、舌壓偵測球(Tongue arr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