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記事

第十屆 語言發展邊緣兒童之後續發展狀況初步分析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The Follow-up and Investigation of Children with Borderline Language Development:Preliminary Report 
阮惠群、紀岑姣、吳宜賢
Hui-chun Juan﹐Tsen-jieu Ji﹐I-Hsien Wu  
財團法人永康奇美醫學中心 復健科 
Department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Chi-Mei Medical Center


 

研究背景與目的:在發展遲緩幼兒與特殊教育的對象中,語言障礙兒童所佔比例最高。若能提早篩選出語言發展遲緩的可能因子,進一步降低語言發展遲緩的發生,應可減少發展遲緩兒的數量。然而現有的兒童早期療育研究,均著重在遲緩兒童之診斷或療育,對於語言發展介於正常與遲緩間的發展邊緣個案,並無相關之研究探討其日後的發展情形。因此本研究追蹤語言發展邊緣個案的後續語言發展情形,並初步分析可能影響其後續語言發展的相關因素。


方法:本研究為追蹤研究,對象為本院民國九十七年三月至九月間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語言發展邊緣個案,追蹤評估其半年後語言發展狀況。其中語言發展評估工具採「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CDIIT),分別將語言理解與語言表達之評估結果分類為正常(發展商數DQ>85)、遲緩(DQ<70)及維持發展邊緣(DQ介於70-85間)三組,其中語言理解及表達的DQ均大於85的合併為語言發展正常,語言理解或表達任一項DQ小於70的歸於語言發展遲緩,而其餘的歸於語言發展邊緣。並用卡方檢定初步分析可能影響其後續語言發展、理解發展與表達發展的相關因素,包括性別、出生序、家中子女數、父母親教育程度、母親國籍、所在城鄉、期間是否曾接受醫院或診所療育、是否接受早療及目前是否就讀幼稚園,以了解各因子在三組間之差異性。

結果:研究期間語言發展邊緣個案共20人,月齡介於23至63個月。半年後追蹤結果改善至正常的有13人(65%),平均月齡38.4個月;維持發展邊緣的有7人(35%),平均月齡41.3個月;追蹤結果變成遲緩者0人。以卡方檢定分析語言發展、理解發展及表達發展在改善至正常及維持發展邊緣兩組間各項因子發現,在語言理解方面,母親國籍在兩組間有顯著差異,但其他因子在兩組間皆無顯著差異。


結論:由分析可知,語言發展邊緣之兒童在半年後多數改善至正常,而理解發展為邊緣之兒童,若母親非本國籍者,其日後維持語言發展邊緣之可能性較高。針對此族群兒童可及早安排語言治療之介入,以促進其語言發展。本研究之限制為收案樣本數不足,未來將進一步擴大收案數,使研究結果更具臨床意義。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