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記事

第十屆 以非言語口腔運動來減少嚴重流口水行為--個案報告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A Case Report on Nonspeech Oral Motor treatments to Evaluate Severe Drooling Behavior
鄭卜元1、顏向嬋2
財團法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1、高雄師範大學聽力學與語言治療研究所2
Pu-Yuan, Cheng1、Hsiang-Chan, Yen2
Chang Bing Show Chwan Memorial Hospital1、Graduate Institute of Audiology and Speech Therapy,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2


 

 研究問題及背景

    過去有學者主張「運動」可以促進言語能力,Schoolfield(1937)建議舌頭及嘴唇的運動可以強化言語的機制,同年Similarly等人也提出軟顎、下巴、嘴唇、和舌頭的運動可以增進言語機制的控制,幾年之後Froeschels(1943)使用口腔運動去治療吶吃病患。「非言語口腔運動治療」主要注重於言語機制裡頭非言語動作的部分,這些活動被臨床很多語言治療師使用來治療有多樣性言語問題的病人,如:唇顎裂、吶吃、自閉症、嗓音問題、音韻問題、吞嚥困難、聽損等。Lof & Watson( 2008) 針對美國聽語學會(ASHA)會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8%的語言治療師在治療音韻障礙的孩子時,會使用非言語口腔運動治療做為暖身活動,有25%的治療師會特別分出時間做非言語口腔運動治療和構音治療,7%的治療師會使用非言語口腔運動治療來替代目標音的活動,以上資料顯示有高達93%的治療師會使用非言語口腔運動及目標音的練習來進行混合模式的治療。

  非言語口腔運動的訓練課程,可詳見Diane Chapman Bahr(2001)在Oral Motor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一書中的描述,另外近幾年日本Akihiro Y,et al.(2006) 研究使用口腔肌力訓練器來訓練唇部閉合力,顯示可促進其口輪匝肌的肌力,增進口唇肌肉力量、呼吸方式、舌頭位置等,並且可活化腦部,使右前額葉腦血流量增加,進而改善腦中風所引起的流口水、吞嚥困難、講話不清楚等。

既然非言語口腔運動治療可以促進兒童在言語及非言語上的能力,那麼針對兒童流涎情形的介入成效為何?這裡的重點將以早期個案的介入接受非言語口腔運動治療之後所呈現的進步情形加以說明。非言語口腔運動治療(nonspeech oral motor treatments):主要注重於言語機制裡頭非言語動作的部分,在訓練時不需要發出語音,例如:運動、按摩、吹氣、擺位、吸吮、吞嚥、鼓頰和其他非言語的活動,目的在於促進改善其口腔運動的技巧。流涎(drolling):流口水,本研究的觀察標準以每分鐘為間距做計算,在一分鐘之內若其嘴角微濕有口水滴下或流出,將之記錄為一次流涎。



研究方法

一、個案資料

    個 案為四歲五個月大男童,安置在一般幼稚園所,個案為腦性麻痺下肢痙攣型,亦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動作方面走路不穩會左右晃動、跳不高需要雙手協助才能做出跳 躍動作,口語方面說話速度慢、說話的清晰度較低,經常要猜測所要表達的內容,經常流口水,造成人際互動上的影響也降低個案參與活動的動機。

二、評估資料:

(一)口腔運動評估

1.唇:外觀靜止時對稱,發語音時運動幅度不足,但雙唇音清晰度尚可,進食時,食物如餅乾、水等會從嘴內掉出。

2.下巴:下巴可上下開合,無法左右移動,運動幅度不足;進食咬合時,下巴上下移動,並未做旋轉的咬合。

3.舌頭:外觀靜止時正常且對稱,運動時無法與下巴做分離動作,舌頭無法左右、上下伸出嘴外碰觸到嘴唇,整體的運動幅度不佳。

4.咬合:正常

(二)構音評估

    母音部分有聲隨韻母省略的情形,子音部分錯誤類型則以替代為最多,其次則為省略、扭曲,整體語音清晰度不佳。

(三)語言評估

1.語言理解:原始分數12分,百分等級6分。2.語言表達:原始分數4分,百分等級2分。3.總分:原始分數16分,百分等級2分。

(四)目標行為觀察

    個案口水滴下的頻率顯示,在靜態活動(32%)與動態活動(68%)中的出現頻率不同,在動態活動中的出現頻率明顯較高。

三、介入計劃及教學


   個案的介入計畫,先觀察其流口水的頻率建立基準線,之後用ABAB的方式進行,課程內容包括口腔按摩(oral massage)—5分鐘、口腔動作活動(oral motor exercise)—10分鐘及口腔肌力訓練—5分鐘,並於口腔肌力訓練後觀察個案每分鐘流口水的頻率,觀察記錄時間為25分鐘。介入計劃為語言課程中實施,並觀察紀錄物理治療課程中的流口水行為。

研究結果與建議

介 入計劃為期二個月,原本口水會一直流不停的個案,逐漸出現吞口水的動作。口腔過度敏感如輕碰舌頭前三分之ㄧ處即出現作嘔反射,到能夠被碰觸舌頭二分ㄧ處而 不會出現異常反射。口水滴下的行為也因為介入計劃而有所改善,原先動態課程時口水滴下的次數明顯高於靜態活動時的次數,使用口腔動作訓練課程加上口腔肌力 訓練的介入後,動態課程口水滴下的次數減少,顯示介入時口水滴下及嘴角微濕的頻率有減少的趨勢。
 

對於口腔肌肉訓練,個案在雙唇閉合的力量上增加多少,本研究並未加以測量,主要是個案在動作控制方面的困難,因測量ㄧ次所需要的時間為13秒,而個案維持一段時間的閉唇有困難。建議對於有口腔功能異常兒童,可以透過口腔動作介入計劃來改善口水流出的頻率。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