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記事

第十一屆 發展遲緩兒童社區為本位之療育服務方案成效之初探----以水沙連社區服務據點為例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The Outcome of Community-Based Service Program for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s in CAEIP Puli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
邱淑梅*1、廖華芳1,2、陳順隆1、林美瑗1
Shu-Mei Chiu*1, Hua-Fang Liao1,2, Shun-Long Chen1, Mei-Yuan Lin1
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1、台大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2


 

背景與目的:社區為本位之療育服務是到宅服務、到院服務外的另一種發展遲緩兒童早療服務模式。在台灣,社區為本位之療育服務成效研究仍屬少數。本研究目的為探究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接受水沙連社區服務據點之社區定點時段服務前後的發展年齡改變,以了解社區式療育服務對遲緩兒童發展之成效。


方法: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CAEIP)設立水沙連社區服務據點(大埔里地區),以提供鄰近之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長,兩週一次,一次一小時,以4個月為一期共兩期之社區定點時段服務。兩期合計28對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長參與此方案,兒童平均年齡47.3個月,平均發展商數47.8。以特教老師為主要介入者,家長須全程參與課程,共同擬定個別化早期療育計畫與目標。課程內容運用「波蒂奇氏早期教育指導手冊」(Portage),以一對一方式,家長與兒童一起參與課程,特教老師除給予兒童直接教導外,教導家長在家運用Portage手冊中的評估、活動設計與引導方法。另外,社工人員亦進行家訪之評估,提供相關家庭訊息,以加入個別化療育計畫。成效評估上使用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CDIIT)診斷量表之分量表與總量表之發展月齡,分別於每期介入前、後進行施測,以了解兒童的發展能力變化。施測者(非課程提供者)領有CDIIT之證照,且具有經常使用之經驗。


結果:第一期13對兒童及家長、第二期12對兒童及其家長,共25對兒童及家長完整接受完整4個月之服務及前、後測CDIIT測試,另3對親子因家長中斷課程、接受服務不足4個月等因素,未納入分析。以單組前後測實驗設計進行分析,第一期施測結果顯示,認知分量表平均進步3.3個月,語言分量表3.7個月,粗動作分量表1.3個月,細動作分量表3.7個月,社會分量表7.0個月,自理分量表約6.1個月,總量表3.5個月。第二期施測結果顯示,認知分量表平均進步3.4個月,語言分量表1.7個月,粗動作分量表5.3個月,細動作分量表4.4個月,社會分量表3.5個月,自理分量表約2.6個月,總量表3.6個月。以SPSS統計軟體之配對t檢定,除了第一期之粗動作分量表無顯著改善外,其餘分量表及總量表在兩期的前後測分數中均呈現統計上顯著增加(p<0.05)。第一、二期兒童之某些發展領域之發展年齡增加大於生理年齡增加。


結論:本方案顯示以Portage手冊結合家長參與之社區化時段療育服務,對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之發展有幫助,建議後續研究者採用隨機對照組研究並納入成本效益分析,以做為相關方案成效及成本效益比較分析。



關鍵字:早期療育、時段療育、社區化、成效評估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