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記事

第十一屆 促進特殊幼兒社會互動能力之音樂律動課程方案建構研究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Applying a music program for social skills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 needs
廖瑞琳1*、黃志雄1
Jui-Lin Liao1*, Chih-Hsiung Huang1
1弘光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
1Department of Child Care and Education, Hungkuang University


 

研究背景與目的:幼兒社會能力的發展是由社會互動中產生,而特殊需求幼兒的社會能力須在豐富的社會互動情境下,不斷的練習及修正,才有漸趨成熟的可能。研究指出:在音樂律動的進行中,可利用音樂的特性,促進參與者的運動知覺,激發正向的情緒與他人互動,進而增強人際的互動關係及安定自我情緒,所以本研究試圖透過提供豐富的社會互動情境的音樂活動設計,建構一個以特殊幼兒社會互動為主的音樂律動課程方案。


方法:本研究旨在建構促進特殊幼兒社會互動能力之音樂律動課程方案,採用協同行動研究,以台中縣一所早期療育機構之24名三歲到六歲的中重度特殊幼兒為對象,探討音樂律動課程的內容及其對特殊幼兒社會互動能力的影響。音樂律動課程的設計配合機構規劃的主題課程,並輔以自編之特殊幼兒動作模仿與社會互動的評量表整理分析,於每週課程結束後,依幼兒當日參與的反應與教師討論課程的合適度,以作為調整音樂律動課程內容的修正依據。


結果:透過協同行動研究的歷程,本研究之音樂律動課程歷經四個月,共計16次的課程活動。初步建構出促進特殊幼兒社會互動能力之音樂律動課程為:(1)以分組點名及活動的方式建立團體歸屬感,並以幼兒熟悉的語詞命名,搭配身體活動作點名應答,以發展非口語的社會行為,提供幼兒建立團體概念、學習組別輪流的等待機制。(2)以身體活動感應音樂節拍,配合音樂情境設計兩人或是小組的活動,並輔以教具使用,營造團體合作的氣氛,例如以滑溜布製造海浪情境,以分組的方式讓幼兒輪流扮演小魚,穿越滑溜布。(3)選取與單元主題一致的歌曲,透過歌唱的方式,以互動式的帶動唱方式,藉由單元主題延伸至肢體活動,發展團體互動活動。(4)依單元唸謠內容設計互動的動作,並透過唸謠增進語言回應,或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帶領團體遊戲。

此外,根據評量表統計動作模仿與社會互動次數,並輔以協同研究教師的觀察紀錄作後續分析,發現在實施音樂律動課程後,特殊幼兒獨立完成動作模仿的次數,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再則,老師對部份特殊幼兒的協助從大量協助到少量協助;特殊幼兒在音樂活動中,與同儕或是老師在眼神的接觸、語言或肢體的回應、及接受別人的邀請等互動的次數,有明顯的增加,顯示此音樂律動課程有其成效。



結論:幼兒互動的頻率及深度、型態與活動的設計有關,教師在課程中若能多提供幼兒互動性高的活動設計,豐富幼兒的社會互動經驗,將有助於幼兒社會互動能力之成熟。本研究所建構之音樂律動課程,可提供早期療育機構在提升特殊幼兒社會互動能力活動設計時之參考。 

關鍵字:音樂律動課程、特殊幼兒、社會互動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