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記事

第十一屆 低張力兒童的初步物理治療病歷回顧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A Preliminary Retrospective Physical Therapy Chart Review for Children with Hypotonia
蔡瑋祺*1、葉國光1、劉文瑜2、陳永錚1、徐銘君1、王錦滿3、陳嘉玲3、黃美涓4
Wei-Chi Tsai*1, Guo-Kuang Yeh1, Wen-Yu Liu2, Yung-Cheng Chen1, Ming-Chun Hsu1, Chin-Man Wang3, Chia-Ling Chen3, Alice May-Kuen Wong4
 1長庚紀念醫院 林口總院 復健科 物理治療、2長庚大學 物理治療學系、3長庚紀念醫院 林口兒童醫院 兒童復健科、4長庚紀念醫院 桃園分院 復健科


 

研究背景與目的:低張力(Hypotonia)的兒童在特定的關節中,關節能夠被輕易的移動且活動度超過正常的角度範圍(Jaffe, 1988)。他們的臨床特徵是常出現關節韌帶鬆弛,及可能伴隨著動作發展遲緩(Painc, 1963),因此需要盡早發現有動作發展遲緩的兒童,透過物理治療的早期療育來預防及減少未來可能發生的活動(activity)和參與(participation)限制。因此,本報告的目的是病歷回溯並依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簡稱ICF)來描述目前在早期療育階段接受物理治療服務的低張力幼童之特色。


方法:本次研究採用病歷回溯方式進行,回溯的個案是到民國99年6月時在長庚紀念醫院林口院區接受兒童物理治療服務的兒童。個案的納入標準是一)六歲以下或因緩讀尚未入國小的幼童,二)病歷紀錄中肌肉張力為低張。排除條件是兒童僅接受一次評估或追蹤,未被安排接受每周至少一次的物理治療早期療育服務。利用物理治療病歷及治療紀錄依ICF面向做整理。


結果:結果共回溯到33名低張力兒童,包括17名(51.5%)男童和16名(48.5%)女童,依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在『健康情形及疾病』面向上,有特殊診斷包括小胖威力症 (Prader-Willi Syndrome) 有5名(15.2%)、唐氏症 (Down syndrome) 有4名(12.1%)、皮爾羅賓氏症 (Pierre Robin syndrome) 有2名(6.1%),及其他診斷有15名(45.5%)。平均懷孕週數為37±2周 (31周~40周),平均出生體重為2603±618克 (1540克~3685克),其中出生體重低於2500克的低體重兒有16位 (48.4%)。開始接受物理治療的平均年齡為0.8±0.82歲 ( 0.12~4.13歲),從第一次向復健科就診到接受物理治療評估相差天數平均為9.7±23.5天(0~122天)。在『身體機能與構造』面向上,肌肉張力分別測試左右邊的肘屈曲肌與踝蹠曲肌,採用Howle分類(Howle,1999)來當作計分標準,結果顯示踝屈曲肌相對於肘屈曲肌顯得較為低張。在『活動功能與參與』面向上,33名兒童中,有27位(81.8%)兒童在18個月大前開始接受物理治療服務,因此第一次物理治療評估中包括有『阿爾伯塔嬰幼兒動作量表(Alberta Infants Motor Scale )』的評估,結果顯示20位(60.6%)兒童動作百分比小於5%、4位(12.1%)介於5~10%之間、3位(9.1%)介於10~25%。


結論:根據本初步回顧顯示有低張力且需要接受物理治療服務的幼童中有很高比例有特殊診斷,顯示一個詳細的兒童神經、遺傳和內分泌等醫療評估對於這類兒童的重要性。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33名兒童中有6名(18.2%)兒童是在一歲半後才第一次接受物理治療評估,顯示仍有低張力的兒童雖有動作發展遲緩情形,但未在幼兒期被發現,未來仍需改善。本報告受限於僅回顧目前已接受物理治療服務兒童,所以無法瞭解低張力兒童的通報診斷率或動作發展趨勢,因此未來將需要擴大病歷回顧範圍。 

關鍵字:hypotonia, physical therapy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