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Perspectives Toward the School Entry Abilitie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A Comparison between Parents,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 and Elementary Teachers 劉蔚萍1、李承樺2 Wei-Ping Liu1, Chen-Hwa Lee2 1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2財團法人屏東基督教勝利之家 1Department of Child Care & Family Studies, Shu-Te University 2Foundation of Ping-Tong Victory House
研究背景與目的: 學前機構與國小的生活與學習型態差異大,每位兒童進入國小後均需調整以適應新環境。研究顯示兒童入學準備能力越佳,日後學習表現越正向,若兒童入學時適應不佳,易對學習產生抗拒。融合教育已成為特殊兒童首要安置。特殊兒童需較長時間適應新環境,因此入國小前,其發展能力是否準備就緒,比一般兒童更為重要。 國內探討小一入學準備能力的文獻,較少以特殊兒童為探討主題,其次,僅一篇同時探究一般家長、幼師與教師之觀點,但仍無研究探討特殊兒童之家長、幼師與教師,對特殊兒童入學準備能力之觀點。因此研究者欲探討此三者對特殊兒童入學準備能力的觀點,哪些能力是進入小一前應具備的關鍵能力?三類研究對象對哪些關鍵能力的觀點,存有顯著差異? 方法: 研究對象母群為屏東縣市600位大班融合班幼師、大班特殊兒童之家長、及小一融合班教師,每類研究對象發出200份問卷,共收回530份問卷,收回率88%,有效問卷459份,家長130份、幼師154份與教師175份。 依林秀錦、王天苗(2004)探討幼兒入學準備能力之研究結果,形成「特殊兒童入學準備能力問卷」,涵蓋五領域─自理、溝通、團體適應、課業學習和動作,分別有18、6、12、11、2項,每項為四點Likert scale,4至1分代表「非常重要」至「非常不重要」,得分越高代表該項在入學準備能力的重要性越高。三類對象整體信度平均為.95,五項領域整體信度,依序為.94、.53、.73、.89與.58。 結果: 一、三者認為五項發展能力均為重要入學準備能力;幼師與教師較著重自理與溝通能力,家長首重課業學習能力; 二、 家長於自理、團體適應、課業學習及動作能力均顯著高於教師,僅於動作能 力顯著高於幼師; 三、家長於自理、溝通、團體適應、課業學習四領域,與幼師觀點相近,顯著高於教師;但於動作能力,家長顯著高於幼師與教師,尤其是與握筆有關的項目 建議: 一、 給特殊兒童家長:接觸其他已入國小特殊兒童之家長,健全自己的心理;入學後家長運用多重管道,與教師建立適合彼此的溝通方式 二、 給幼師:依兒童能力提供適當教學目標,並提供親職教育;多接觸國小教師,了解其對特殊兒童入學準備能力之觀點,安排適當轉銜活動;邀請國小教師參與入學準備活動 三、 給教師:辦理暑假轉銜活動;閱讀兒童轉銜資料;開學前與家長溝通,使其了解兒童入學所需能力。 關鍵字:特殊兒童入學準備能力、融合教育、幼小轉銜、家長、幼兒教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