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記事

第十二屆 台東縣兒童暨家庭社區服務據點早期介入之成效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Outcomes of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s in Child and Family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s of Taitung County

謝伃鑫1、雷詠琳1、林淑芳1、黃雅平1、廖華芳1、2、陳順隆1、林美瑗1
Yu-Hsin Hsieh1, Yong-Lin, Lei1, Suh-Fang Lin1, Ya-Ping Hwang1, 
Hua-Fang Liao1、2, Shun-Lung Chen1, Mei-Yuan Lin1

 

1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2台灣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
1 Chinese Association of Early Intervention Profession for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s (CAEIP), 2School and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ysical Therapy, College of Medicin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背景與目的:過去研究指出偏遠地區的早期介入服務,藉由設置增加可近性之社區服務據點,有助於障礙兒童之療育成果。台東縣因幅員遼闊,療育資源不足,加之大眾交通運輸不便,因此多數偏遠區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之療育需求不易滿足。透過兒童暨家庭社區服務據點的設立,結合本中心通報個管業務,促使偏遠地區早療家庭接受早期介入服務的可近性,提高家長主動參與度。此外,藉由親子活動、家長支持團體,增進社區家長之常態性凝聚,並透過宣導、篩檢活動及社區資源網絡會議,與地方資源形成夥伴關係,深化偏遠鄉鎮的早療服務。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兒童暨家庭社區服務據點之早期介入服務,於五個月介入後,對0-6歲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的服務成效,包含在兒童各領域發展及親職壓力的改變。

方法:成功及太麻里兒童暨家庭社區服務據點,於2010年3月至2011年7月共徵召18對0-6歲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18位兒童為台東縣通報暨個管中心服務之個案且符合下列條件:(一)未到幼托園所或醫療院所、療育機構接受療育者;(二)主要照顧者的能力限制、經濟困窘、環境偏遠、交通不便或其他家庭因素,未能接受療育者。介入開始前一個月,由經發展評估訓練之個管員進行嬰幼兒综合發展測驗(CDIIT)評估,作為基準點;於介入開始前進行CDIIT測驗並請主要照顧者填寫親職壓力量表(PSI);五個月介入後再進行一次CDIIT測驗及填寫PSI。

社區據點早期介入服務包含物理、職能、語言治療與社工介入服務,由各專業進行評估並提供整合性的早期介入計畫,服務內容包含直接治療及專業諮詢,並教導主要照顧者技巧、提昇親職教育及增進情緒支持。此外,個管員與家長討論資源的使用及增進家庭功能。各專業人員每個月服務的頻率為1-2次,每次服務時間約為40-50分鐘。此外,定期舉行個案討論會,增加專業人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並整合其服務內容。統計分析使用重覆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探討兒童各領域發展年齡分數的改變,使用配對樣本t檢定分析親職壓力量表百分比分數的改變,顯著水準α設為0.05,雙尾檢定。

結果:18位兒童平均生理年齡為57±18.6個月,平均發展年齡為33.9±13.9個月,39%為原住民或新住民,約72%其主要照顧者為父母,約22%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17%為低收入家庭。其中,10位兒童完成CDIIT測驗基準點評估,18位兒童皆完成CDIIT前後測評估。經介入後,有基準點資料之10位兒童評估結果發現,在整體發展(F=13.7, p=0.002)、語言(F=8.9, p=0.002)及生活自理(F=7.4, p=0.005)之發展年齡有顯著進步。18位兒童在CDIIT測驗其整體發展年齡及各領域發展年齡皆有顯著的進步(p<0.01)。在親職壓力方面,主要照顧者在親職壓力量表分數有減少,但未達顯著差異(p=0.083)。
結論:此結果顯示社區據點早期介入服務在介入五個月後可提升兒童整體之發展,且有趨勢減輕主要照顧者之親職壓力。未來仍需追蹤長期的介入成效,並因應偏遠地區的多元需求作服務的調整,以提供兒童及早療家庭更適切的早期介入服務。

關鍵字:社區服務、早期介入、發展遲緩兒童、家庭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