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記事

第十二屆 高山兒童團體輔導課程對疑似社會人際發展遲緩兒童之成效評估初探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The Pilot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Adaptation Group Program for Children with Suspect Delay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High Mountain Areas

黃凱琳*1、吳亭穎1、石靜霓1、陳順隆1、廖華芳1、2
Kai-Lin Huang*1, Ting-Ying Wu1, Ching-Ni Shih1,Hua-Fang Liao1、2, Shun-Lung Chen1

 

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1、台灣大學物理治療研究所2
Chinese Association of Early Intervention Profession for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s (CAEIP),School of Physical Therap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2




背景與目的:南投縣內兩大高山鄉鎮仁愛及信義,是南投縣最偏遠、醫療、資訊、早療資源最不足之高山部落及原住民區。該區域通報的發展遲緩兒童日漸增多,但主要照顧者獲取不到早療相關資源,加上兒童環境刺激普遍不足。由於遊戲是兒童之主要生活領域活動與參與,因此中華民國早期療育協會南投辦事處針對疑似社會人際發展遲緩的兒童,於兩大偏鄉四個部落提供定點團體輔導課程,以增進兒童人際社交、遊戲互動等參與。本研究目的為探討此輔導課程對疑似社會人際發展遲緩兒童遊戲互動表現之成效。

方法:單組前後測設計。研究對象為:居住仁愛及信義鄉內疑似社會人際發展邊緣的兒童。41位兒童平均年齡65.5月(範圍44月- 80月), 81%為原住民家庭。本方案由一位資深特教老師協助設計活動課程,一位資深社工擔任團體帶領人員,共計在二個地區,四個部落,每隔2-3周提供一次團體輔導課程,每次3小時,各部落各有3次課程活動,為期約2-3個月。

團體活動內容涵蓋了肢體律動、動作協調(同儕互動合作)、團隊任務闖關(手眼協調)、認知學習、表達訓練等各領域活動,透過有目的性、動靜態交互進行的遊戲互動課程,讓兒童在活動過程中,在人際社交技巧方面獲得更多的學習,增進發展機能。成效評估工具採用「幼兒同儕遊戲互動評定量表」,請班級導師於活動前後進行填寫,以計算「破壞行為分量表」、「遊戲的不連續分量表」、「遊戲互動行為分量表」,及「全量表」分數。以SPSS第12版統計軟體配對t檢定分析全量表及3個分量表前後分數變化。

結果:以39位有參與兩次以上活動並有量表資料者進行成效分析。兒童介入前後全量表之平均分數分別為108 (SD 13)與119 (SD 14),配對t檢定顯示在3個分量表及全量表分數均呈現顯著改善(p<0.001),全量表效應值為0.85,屬於高度效應。以各分量表及全量表前後測分數有改善人數比例分析,發現全量表分數有改善者37位(95%),「遊戲的不連續分量表」37位(95%),「破壞行為分量表」與「遊戲互動行為分量表」則為29位(75%),顯示團體輔導課程顯著改善兒童遊戲參與。

結論:在高山部落的兒童團體輔導課程,對疑似社會人際發展遲緩兒童的遊戲互動能力有助益,應為合適的方案模式。但因高山鄉鎮人口分散,服務較難普及到所有部落,且兒童發展能力存有異質性,未來建議可以根據兒童能力分組來進行課程規劃及成本效益分析。

關鍵字:早期療育、同儕互動、偏遠鄉鎮、成效評估

致 謝:本方案感謝 聯合勸募協會補助及指導,使得偏遠鄉鎮得以有即時的早期介入服務引入,即時的提供有需要的兒童有效的協助。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