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記事

第十二屆 接受早期療育之發展遲緩兒童家長的困境- 質性研究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The predicaments of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receiving early intervention: a qualitative study

王慧儀1、廖雅芳2   Hui-Yi Wang1, Ya-Fang Liao2

1高雄醫學大學物理治療學系、2伊甸福利基金會鳳山早期療育中心
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Therapy,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 2 Eden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Feng-Shan Early Intervention Center


 

研究背景與目的:國內近十多年來致力推動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介入,使漸多的民眾認識發展遲緩兒童,同時有更多的家長重視到需要盡早給予其孩子接受療育,並爭取多方的療育機會及資源。此些現象均是我國社會致力推動早期療育服務的良好成效之一。

然而另一方面,療育工作者發現在遲緩兒童接受療育介入的同時,其實對家長會產生相當的衝擊及挑戰。藉由研究以呈現家長所面臨的困境,將有助於專業人員了解療育介入所產生的另一面向的情況,以進一步協助家長建立合宜的解決困境的策略。本篇為一初探性的研究,使用質性探討的方法,運用質性研究所具備充分開放性探索事件現象的特性進行分析整理。本篇的研究目的為:探討在接受早期療育之發展遲緩兒童,其家長對療育介入情況所面臨的相關困境。

方法:在一早期療育中心中,針對有接受療育服務的兒童,邀請有意願接受訪談的家長。共獲得7位同意受訪者,由同一位研究人員採用半結構訪談方式進行深度對話,每人訪談30分鐘,訪談地點為在家長的家中。主要分析資料包括:遲緩兒童接受早期療育的情況、家長的相關感受及經歷。

結果:受訪家長包括6位母親及一位外公,其遲緩孩子之平均年齡為2.8歲(範圍:1.6~4.8歲),兒童的醫療診斷包括一位發展遲緩、三位腦性麻痺、兩位唐氏症及一位遺傳性神經退化症;該7位兒童接受醫療復健的時程平均為2.1年(範圍:1~4.7年),接受早療中心服務的時程平均為0.7年(範圍:0.2~3年)。

訪談過程中家長的表達包括:至兩個醫院接受復健,不同治療師給孩子的治療意見及做法並不相同,使家長不知如何依循;治療師對家長說回家要給孩子做訓練,但並沒有示範如何做,家長觀察治療師的做法,回家給孩子做,卻使孩子看到我就開始哭,讓我心裡好難過;孩子持續接受復健2年,也哭了2年,結果也沒什麼進步,但沒什麼辦法了,覺得很無奈;教學醫院由實習生治療孩子,他們的指導老師不一定清楚教他們,有時候還要我告訴他們要做什麼,也無法改變這種情形;聽說孩子的6歲前是黃金療育期,只好現在拼命帶孩子做復健,覺得帶去醫院比較專業,至於孩子的其他學習,只有放棄了;

有專業人員表示孩子若使用助行器行走會造成習慣依賴器具,建議不要給他繼續使用,有別人扶時才走就好,但我感覺這不大對,但不知如何做才對。歸納家長的困擾有:感受孩子接受療育的成效不好、對療育的滿意度低、家長對不同的療育意見產生紊亂、不知如何在家中給孩子做訓練、疑惑專業人員的療育建議。
結論:本研究為初探性的分析,個案數雖不多,但受訪家長所表達的相關困境情況,很值得臨床工作者關心及注意,同時也需要研究者針對家長的困境現象進行更廣泛的研究。

關鍵字:家長困境、家庭介入、發展障礙兒童、早期療育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