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The Exploration for Par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Center-based Hourly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s 蘇雯娟1、蔡幸柏2、吳佩芳3 Wen-Chuan Su1, Sing-po Cai2, Pei-Fang Wu3 1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2東平國小、3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1 Graduate Institute of Early Interventio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of Education , 2 Dongping Elementary School ,3 Graduate Institute of Early Intervention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研究背景與目的:發展遲緩兒童的安置,應隨著幼兒的發展而作調整。因此為了尋求最適切且符合需求的服務模式而衍生出的時段療育服務模式,成為彌補一般融合情境學習資源不足的一個替代方式。時段療育可隨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調整服務的形式或提供所需的資訊或資源給家長,同時也可提高家長參與服務的意願。 方法:本研究透過收集相關文獻34篇,以文獻分析之方式探討各方學者的研究結果,加以歸類與整理。中文部分其中6篇於內政部兒童局全球資訊網檔案下載專區中以托育服務、綜合規劃類和兒少福利等搜尋取得;1篇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之法規查詢;9篇則是運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以「家長參與」、「早期療育」、「安置單位」等關鍵字搜尋而得;2篇借閱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歷屆碩士論文;2篇以關鍵字「早期療育」、「服務模式」搜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篇取自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特殊教育學報、靜宜大學人文學報、教育與社會研究和物理治療期刊各1篇;閱讀3本書籍著作。英文部分則採Google學術搜尋以關鍵字「family」、「parent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取得5篇相關文獻。經過文獻探討與分析,彙整各方學者研究結果,針對參與時段服務的家長的研究進行相關成效之的分析與探討。並提出對於發展遲緩兒童與其家庭最適切服務模式之建議。 結果:時段療育所強調的家長的參與的部份可以提升服務成效、增進子女的學習動機、提升學習效果與能力,以適應現在與未來的生活(楊惠娟,2007;Fehrmann, Keith,& Reimers, 1987)。時段服務模式,親子共同學習的課程是其特色,針對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的需求設計課程活動,更能符合獨特性的需求(Shannon, 2004)。時段服務的時間安排較具彈性,能方便就近接受服務(內政部兒童局全球資訊網,2009a)。同時,時段療育較能解決語言溝通和文化差異的問題,隨時調整服務的形式與內容,更能符合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的需求。時段療育強調藉由親子共同學習幫助家長了解幼兒的能力及發展、習得教養技巧、建立自信、進而運用資源、走進社區。家長與專業人員則發展出合作關係,能共同為發展遲緩兒童提供或尋求最完善的服務資源(王淑芬,2008)。 結論:多數接受早期療育時段服務的家長透過親子共學的歷程增強了教養子女與運用資源的能力,也同時建立了與帶孩子走入社區的自信心。時段療育的服務型態之近便性、專業性、適切性較能符合當前家長對療育服務的需求。目前對時段療育的成效及家長的經驗感受的研究仍顯不足,建議未來研究者可針對此一服務型態進行更多面向及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關鍵字:家長參與、早期療育、時段服務、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