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記事

第十二屆 應用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兒童及青少年版來架構脊柱裂兒童的物理治療服務:個案報告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Using ICF-CY to Organize Physical Therapy Service in A Child  with Spinal Bifida: Case Report

黃暄雅1、劉文瑜2、葉國光1、黃美涓1 2 3
Shiuan-Ya Huang1, Wen-Yu Liu2 , Kuo-Kuang Yeh1 , Alice M.K.Wong1 2 3  

 

1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2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3長庚紀念醫院桃園分院
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Linkou Branch, 2 Department of Physical Therapy, Chang Gung University, 3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Taoyuan Branch




研究背景與目的:脊柱裂(Spinal bifida)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一,此疾病的兒童常需面臨多面向的問題,Vladusic和 Phillips(2008)根據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以下簡稱ICF)所回顧的結果顯示脊柱裂兒童在身體功能結構上常見的問題包括中樞神經系統異常、肌肉骨骼變形、水腦(Hydrocephalus)、痙攣、皮膚缺損、肢體癱瘓、大小便失禁和智能障礙等;在活動面向會出現的問題包括了行走、移位及粗動作功能障礙,此外,在參與面向的社交、教育、運動參與及生活品質也會下降。本報告將進一步描述在臨床上如何應用身心障礙分類系統–兒童及青少年版(ICF-Child and Youth,以下簡稱ICF-CY)來架構一名脊柱裂女童的早期物理治療介入。

方法:此個案為三歲女童,出生後被診斷為脊柱裂合併水腦症,接受過縫合手術和置入腦部引流管(V-P shunt),六個月大時開始接受物理治療。依據ICF-CY的架構來看,本階段物理治療前個案在身體結構與功能上的問題包括腳踝控制能力差、單腳站立平衡能力不足、下肢肌力不足、本體感覺缺損及大小便失禁等;在活動面向的問題包括了跳躍及上下樓梯等粗動作功能障礙,以皮巴迪動作發展量表第二版(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s-2,以下簡稱PDMS-2)評估得知粗動作發展約落在同年齡兒童的1%ile;在參與面向上目前此兒童的社交活動侷限於醫院的復健課程,互動對象也以大人為主,主動和其他同年齡兒童的互動少。

優勢為環境上家庭支持度高讓兒童可以密集參與早期療育(如物理治療介入等)和個人順應性高,但是日間主要照顧者將由母親改為祖母。依據以上的評估顯示對於個案的物理治療服務除繼續盡可能提升她的身體功能及活動能力外,社交及教育的參與及未來照顧者間的交接與訓練也應納入考量。本階段的物理治療目標訂在提昇個案活動的能力如上下樓梯等,治療訓練包括進行平衡訓練時搭配使用功能性電刺激,一星期兩次,一次三十分鐘,介入期間為三個月。

結果:據PDMS-2的結果顯示該個案粗動作發展在靜態動作(Stationary)上從18個月發展年齡進步為21個月,在移動(Locomotion)上牽雙手雙腳離地跳躍由無法執行進步到可完成此動作。在GMFM的站立和行走、跑步及跳躍此兩面向的目標面向率由59.1%進步到64.7%。但個案在參與面向則無較明顯的改變,建議個案治療服務需更進一步將此部份納入考量。此外個案在介入期間發生尿道感染問題住院,顯示未來個案日間照顧系統未來仍需強化。

結論:在經過本階段的物理治療介入後,個案動作功能和目標設定有可量測到的進步,因此建議未來可繼續執行。但是藉由ICF-CY的分析建議個案教育參與上導尿問題是目前影響到兒童參與的主要因素,因此未來的轉銜計畫仍需仰賴教育單位有更完善的配套服務介入,值得整個早期療育團隊的合作。

關鍵字:脊柱裂、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兒童及青少年版(ICF-CY)、粗動作功能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