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作者: 陳進茂 日期: 2000-12-01 09:33 國軍左營醫院 燒傷中心 陳進茂 熊震宇 謝俊昇
一、 前言 兒童燙傷多半發生在家裡,除了熱水瓶和火鍋外,打火機、瓦斯爐、浴缸熱水、摩托車排氣管及熨斗等都存著隱藏性危險;常因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一時的疏忽,造成兒童終生無法彌補的傷痛。 兒童燒燙傷比較不易立即判定受傷部位的深淺,通常先觀察3〜5天後再決定治療方式。深二度至三度的燒燙傷後,超過百分之八十的患童會產生增生性疤痕。由於患童的皮膚較薄,一旦燒燙燒後其結果的嚴重性往往難以預料。
燒燙傷病患的治療需要完整的燒傷醫療團隊,職能治療是其中成員之一。其主要功能在於早期介入,以正確的擺位、副木的製作與復健運動來鼓勵患童儘早活動關節以避免攣縮,促進血液循環及減少患處水腫的產生。復健期則施以壓力治療,減少疤痕的增生與攣縮,避免造成肢體功能障礙,降低處理日常生活的能力。 家屬則須與治療師配合,執行正確有效的復健計劃,提供患童心理支持,讓患童生理與心理的創傷早日恢復。 二、 本院燒傷中心重症燒燙傷病童之探討: A資料收集: 國軍左營醫院從1998年6月1日至2000年5月31日兩年時間內,共有234位兒童因燒燙傷而住院。其中燒傷中心共有53位兒童接受一星期五次、每次30分鐘、個別的燒燙傷復健治療。所收每位患童燒燙傷深度均在2~3度,其中燒燙傷面積佔體表百分之七十一以上者有一人,百分之五十一〜七十者有2人,百分之三十一〜五十者有8人,百分之二十一〜三十者有14人,百分之十一〜二十者有27人,小於百分之十一以下者有1人。燒燙傷部位在顏面者有31人,雙上肢者有39人,軀幹者有46人,雙下肢者有31人。燒燙傷深度超過深二度及三度,須接受清創或植皮手術者有24人。患童父母的最高教育程度中國小畢業者有4人,國中畢業者有6人,高中畢業者有33人,專科畢業者有4人,大學畢業以上者有4人。其中有2位不詳。 53位患童中有2位是自動出院,1位因傷口感染而死亡。 本文所收患童之標準:1.患童年齡小於12足歲以下。2.須達到每周五次,每次30分鐘的職能治療。 B.結果: 本篇53位患童中燒燙傷者有40位佔75.5%,燒傷者有13位佔24.5%;男童有37人佔69.8%,女童有16人佔30.1%。燙傷是燒傷的3倍;男童是女童的2.3倍。就地緣關係而言,53位患童中,居住地在高雄市者有14人,高雄縣者有20人,合計有34人佔64.2%;外縣市者有19人佔38.5%。本縣市者是外縣市的1.8倍。以年齡分佈而言,0-3歲(嬰幼兒期)患童共有34人,3-7歲(學齡前期)有11人,7-12歲(學齡期)有8人。 嬰幼兒期患童共有34人。自己不注意受傷者有30人,他人非故意者有4人;被熱(湯)水燙傷者有33人佔97.1%,被火燄燒傷者只有1人;在室內發生的有29人,在戶外有5人;發生的場所以客(餐)廳最多佔37.9%,其次是臥室佔31.0%和廚房20.7%。 學齡前的患童共有11人。自己不注意受傷者有5人,他人非故意者有6人;被熱湯水燙傷者有5人,被火燒傷者有6人;發生場所在室內的有4人,在戶外者有7人;其中在庭院被爆竹炸傷者有3人,在夜市吃火鍋被酒精燒傷者有2人。 學齡期的患童共有8人。自己不注意受傷者有3人,他人非故意者有5人;被熱湯水燙傷者有2人,被火燄燒傷者有6人。其中爆竹傷者有1人,酒精燒傷者有4人,被高度易燃物引起之燒傷者有1人。發生場所在室內只有臥室1人,戶外則有7人。其中戶外餐廳有4人,其他學校實驗室、庭院及工廠各有1人。 53位嚴重燒燙傷患童中接受手術者有24位(TBSA平均29.6%)。其中只接受清創手術者有5位,只接受植皮者有8位,同時接受清創和植皮者共有11位(TBSA平均31.8%)。燒燙傷部位在顏面者佔58.5%,雙上肢者佔73.6%,軀幹者佔86.8%,雙下肢者佔58.5%。 患童父母親最高教育程度中,高中(含)以下者有43人,大專(含)以上者有8人。 C.討論: 由上述資料得知,不同年齡的兒童其受傷的場所自然有所不同。以0-3歲的嬰幼兒而言,有88.2%是幼童爬行和練習走路時自己不慎所引起,他人非故意者僅佔11.8%。熱液燙傷者竟佔了高達97.1%,可見家中隱藏的危險因子很多,例如飲水機、熱湯等,而火燄燒傷者僅佔2.9%。家中發生的燙傷佔85.3%,顯示家雖是幼童生長茁壯的場所,卻也是意外發生最多所在。這段時間是嬰幼兒發育成長最快速的過程,正常的嬰幼兒大約在六個月亦步亦趨地看護著,以免幼兒因無知及好動造成意外。 就3-7歲學齡前的兒童,活動的地點不再以室內為主,逐漸往戶外活動, 相對地戶外的燒傷也就增多了。以戶外的63.6%比室內36.4%的發生率多達一倍,受傷種類也轉變成火燄燒傷多於熱液燙傷。 戶外的場所以餐廳(含夜市和辦桌)及住家庭院兩種,前者佔57.1%,後者佔42.9%。而住家庭院受傷者全是爆竹炸傷達100%。 此階段的兒童因活動量大且以同輩為主的團體活動又多,常因玩伴或兒童本身在似懂非懂下鑄成大錯。學齡前的患童發生率已見降至20.8%,雖然受傷比例仍高但比嬰幼兒期的64.2%下降許多。可見3-7歲的兒童可能因團體(幼幼班、幼稚園)的活動增加及逐漸了解危險源而能遠離燒燙傷的潛在危險因子,使得受傷的兒童人數降低。 7-12學齡期的兒童活動範圍幾乎以戶外為主。戶外燒燙傷佔了87.5%,室內僅佔12.5%。其中在戶外餐廳發生佔57.1%,其次學校實驗室、庭院、工廠各佔14.3%。此階段孩童發生率為15.1%,他人非故意而燒燙傷者佔62.5%。可見這時期的孩童本身已有危機意識,對於潛在性危險因子或危險源均會小心避開。特別是實驗室和工廠都有孩童發生意外。以53位患童中在廚房與工廠發生意外佔13.2%與1.9%,兒童是不用出現在這些場所的。 男童多於女童,顯示意外的發生可能與男童的活動量、遊戲種類、地點有關。兒童燙傷三倍於兒童燒傷,表達出對於12足歲以下的兒童意外燙傷仍居多數,尤其在0-3歲患童中家竟佔了85.3%。 燒燙傷部位中仍以軀幹最多,其次是上肢。原因是軀幹占體表36%,面積最大也最易受傷。對於燒燙傷程度達深二度以上者,須接受整形外科的清創手術和植皮手術。可加速傷口癒合,縮短住院天數,避免傷口感染。 患童的父母親中最高教育程度在高中(含)以下者佔81.1%,顯示大多數的患童來自社經地位較低的家庭。而且有34%的患童在意外發生時沒有立即沖洗水,顯示照顧者沒有沖、脫、泡、蓋、送的緊急應變觀念。 53位患童中,來自高雄縣市者與外縣市的比例為2:1。可見本中心的燒燙傷患童有1/3來自外縣市(含離島)。 三、 兒童燒燙傷的職能治療: 本中心有專屬的職能治療師專職服務燒燬病患,除需配合醫師治療外,在急性期與恢復期各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前者以擺位(position),副木(splint)及復健運動(exercise)方式為主,而後期則著重於壓力治療(pressure therapy)。 壹、急性期的職能治療: 1. 擺位(position) 藉著抬高肢體來降低患肢水腫,並以適當身體姿勢來保持肢體功能。 2. 副木製作(splint) 主要功能是可預防關節的攣縮及變形,維持關節應有的角度。 ◆ 身體各部位燒傷所用的擺位及副木如下: *頭部燒傷 -------------頭部需抬高以降低水腫。 *頸部燒傷 --------------頸部需要保持伸展姿勢,或作頸部伸展副木 (neck extension splint) *腋窩燒傷 --------------可將肩膀置於外展90-110度或製作(air-plane splint) *上肢燒傷 --------------將手肘置於伸展而手部則置於安全姿勢或製作功能性副木(functional splint) *下肢燒傷 --------------兩側大腿置於外展,而膝關節伸直,足踝則在正中位置並且被區90度,或製作短腿固定副木(AFO) ◇ 注意事項 ★ 避免褥瘡(pressure sore)產生 ★ 副木可每2小時取下作活動,清洗時請勿用熱水。 3. 復健運動(exercise) 可維持關節活動,為避免疤痕攣縮及關節僵硬,促進血液循環及減少病患水腫的產生,運動形式可分為以下三種: A、被動式運動(Passive ROM) B、主動性運動(Active ROM) C、阻力性運動(Resistant ROM) 貳、復健期的職能治療 除上述三種復健方式外,為避免肥厚疤痕產生而妨礙關節的活動度,壓 低治療有其不容忽視的效果。 *壓力治療常用的物品 1、彈性衣(pressure garment)2、自粘彈性繃帶(coban)3、副木 (splinting)4、疤痕壓力墊(otoform)5、矽膠片(silicone sheet) 6、透明面具(facial mask) *壓力治療的原則: 1、傷口癒合後即可穿彈性衣。 2、穿戴需超過23小時,每次脫下不得超過30分鐘。 3、身體凹面(如坐時半彎曲姿勢,鎖骨附近,胸骨,腋部,手掌及頸部)、及柔軟部位(如口鼻附近,下顎,腋下及乳溝)需注意其壓力的大小,必要時可給予修改。 4、兒童需注意身高與體重的變化,適時予以評估及修改。 5、需有2-3套彈性衣換洗,清洗時絕對避免使用肥皂搓揉,以免彈性疲乏。 6、壓力維持約25mmHg。 燒燙傷後的兒童由於傷口的疼痛與不適,必定會造成焦慮、哭鬧、不安和害怕的心理,而採取拒絕合作的態度。特別是由家中直接轉介至燒傷隔離病房時,兒童的心理會有驚駭、無望、孤寂和孤立的現象,常有退化性的行為出現。患童的頸部、腋下、手、手肘和膝蓋,都是最易攣縮的位置,往往須藉助整形外科的疤痕放鬆術和植皮手術,以改善患童疤痕攣縮的情形。 大部份的兒童由於年幼無知,不了解燒燙傷的嚴重性,對於醫護人員常有排拒的現象。治療師可設計有意義的治療性遊戲,儘量以患肢活動,強話患肢力量。最重要是家屬的配合,有效執行各項復健計劃,才可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四、 結論: 根據內政部衛生署民國八十五年的統計,我國1-14歲兒童的死因排名中,燒燙傷事故佔了第三位。兒童燙傷絕大部分發生在家裡,不論臥室、客(餐)廳、浴室、廚房都潛藏著危險因素。一旦燒燙傷意外造成時,儘量第一時間施以正確的急救方式,避免使用不正確的方法,例如塗醬油、牙膏等延誤送醫,造成兒童的二度傷害。 在八年前南台灣兒童燒燙傷,在家部份以洗澡水的燙傷佔大部份。近年來由於經濟環境的改善與燒燙傷衛教的宣導,兒童遭受洗澡水燙傷的比例僅佔3.8%,取而代之的則以熱液燙傷71.7%為最多。家庭可謂是兒童成長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意外發生的主要場所。燙傷部位最多的是上肢及軀幹,特別在手部易有攣縮,在顏面則會造成五官的扭曲變形。 職能治療早期施予的正確擺位,不同類型的副木製作,復健運動及壓力治療確實能讓患童的關節攣縮大幅減少,增生性的疤痕也都能有效的得到控制。燒傷病患視其不同的燒傷面積,深淺及部位來從事各項復健治療。而職能治療師的角色則在早期介入,避免關節的攣縮與變形,維持關節動度,使日常生活能夠獨立,並實施職前評估與職前訓練,讓燒傷病患能早日回歸社會重返工作崗位。使燒燙傷治療品質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