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女棄鐵飯碗 投入偏鄉遲緩兒治療 「孩子的微笑是最好的回報」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2015-08-23 蘋果日報

拋開人人稱羨的鐵飯碗,需要多大的勇氣?,

       40多歲的語言治療師張乃悅17年前決定放棄「醫事技術人員」公務員身分,出走台北榮民總醫院,前往花蓮慈濟醫院服務,後來更離開慈濟醫院,成為一名「路上語言治療師」,全心投入花東地區到宅早期療育服務,並獲得第10屆早期療育棕櫚獎肯定。

       張乃悅說,自己大學時參加山地青年服務社,在假日常和朋友開著一卡車募集來的木材、書籍到部落幫忙教會訂書櫃、贈送書籍,她笑說,也許在當時就已種下這份想到偏鄉服務的種子,張乃悅表示,自己在台北榮總服務7年後,受到花蓮慈濟醫院復健科梁忠詔醫生的邀請,期盼她能至花蓮慈濟醫院擔任語言治療師。

     「當時花蓮慈濟醫院內僅有一位語言治療師,而且就要離職,我更覺得更一定要下鄉去。」因為這份使命感,張乃悅決定跳脫生活舒適圈,接下這份「錢少事多離家遠」的工作,張乃悅也說,花蓮地勢狹長南北就要137.5公里,但花蓮加上台東的語言治療師仍不超過10位,因此她在9年前離開慈濟,決定成為一名路上語言治療師,走入更偏鄉的部落地區,提供無法到院就醫的孩子到宅早期療育服務。

      「很多時候不小心誤判,讓孩子在智障和資優之間只有一線差隔!」張乃悅說,花東地區因資源缺乏,曾接觸過一名小四的孩子,她其實有嚴重聽障,所以才不會講話,卻被誤判成智能障礙者,「但其實只要裝上助聽器,問題就都解決,等我發現時也來不及治療。」加上服務對象多為原住民,張乃悅也說,有時因為認知上不同,也會導致錯誤結果,「部落孩子很多根本沒看過葡萄,所以當你問她什麼是葡萄時,她自然不曉得,卻可能被認為是智障或語言障礙,但若問說什麼是「巴基魯」(註:此為麵包樹果實的原住民語),孩子都知道這是指麵包樹的果實,相反的台北孩子就算不知道巴基魯是什麼,也不會被判定為智障或語障。」

       目前張乃悅是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花蓮教育處及花蓮縣畢士大教養院的兼任語言治療師,同時也為台東大學的兼任講師,在服務的路途上,雖然孤單,但張乃悅總是樂觀的心面對,她說:「我熱愛我的工作,就算覺得辛苦只要看到孩子的微笑和進步就是最好的回報,也就值得了!」

        第10屆的早期療育棕櫚獎頒獎典禮於今天(8/23日)下午一點半舉辦,共有15位投入早期療育工作者獲獎,其中由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董事長雷游秀華董事長及台塑關係企業副總裁王瑞華兩人獲得特殊貢獻獎,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理事長孫世恆也說:「早期療育需要從教育、社福和醫療三方面努力,更因為有獲獎人持續在早療道路上的努力,才能成為遲緩孩童背後最強而有力的翅膀。」

    而蘋果慈善基金會自2011年起,連續5年撥款支持早療協會執行「迎向旭日、愛在慢飛天使-建構花東地區遲緩兒跨專業團隊巡迴服務計畫」,共已補助約914萬元,透過早療協會專業團隊於社區據點及家庭中提供療育到宅服務,進而解決花東地區醫療資源分佈不均的問題與窘境。(李佳玲/台北報導)

文章出處:請按此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