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自由時報2016-06-15〔記者林彥彤/台北報導〕
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製作微電影,幫助更多人認識早療兒童。
2歲大的小明,剛進入幼兒園,學校的老師卻發現,小明在課堂中出現情緒反應大、生氣時摔掉矯正眼鏡、難以安撫等現象,於是建議父母帶小明接受評估。經評估後確診小明有語言、認知、動作發展遲緩和視力異常,小明開始接受早期治療,透過專業人員引導,以及家長的耐心陪伴,一年後,小明可以開心的再回到學校與其他小朋友一起上課。
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理事長孫世恆指出,發展較遲緩的兒童六歲以前是治療的黃金期,但近年來,協會努力達成希望將發現年齡更提早,從發現到治療父母扮演重要的角色。父母需要觀察自己的小孩,例如基本日常動作、情緒表達、口語表達等能力;如發現自己的小孩學習能力較一般同年齡小孩慢,就應該尋找專業醫療人員評估。除了早療課程外,父母在家鼓勵兒童以及耐心陪伴兒童也是治療的重要一環。
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已創立20年,公共事務發展處處長林美瑗表示,她自己也是慢飛天使的媽媽,她認為陪伴孩子時間最多且是一輩子的是父母。因此協會下一個20年的發展方向,是將家庭的力量帶進治療中,以家庭為中心,父母是治療的夥伴,除了在早療課外,醫療人員也會教導家長如何利用家中的資源訓練以及教導兒童。 孫世恆說,今年7月8日即將啟用的南投樂活堡兒童發展中心,設有仿製家庭空間的概念,鼓勵接受早療兒童的家長一同參與課程,讓家長成為療育決策者,專業人員則是專業支持者。
新聞出處: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