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棕櫚獎

第一屆早療棕櫚獎-王麗華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天公疼憨人

瑞復益智中心    王麗華老師


 

踏進瑞復的第二年,在甘惠忠神父的要求下,接下了社工的工作,坦白說內心是惶恐和不安的,聖經上說:『含淚播種的必含笑獲享收成。』天主給了我這任務,我只有將它託付在天主手中了。也正是第一年的社工經驗中讓我發現許多人都給我吃閉門羮時,為我敞開門的是在發展上落後的幼兒他們的父母,當時並沒有甚麼早期療育,就連醫院的復健科也接受這些幼兒,一旦我們找到他們時,家長有如有大海中抓住一根枯木般緊抓不放。

但身為一個特教新鮮人的我,要忙的事太多,要學的也太多,根本無暇顧及這群不知在社會哪個角落的家長和幼兒。

民國七十六年方武主任及夏再行老師將國外正在積極推展的早期療育引進國內,他們又再一次觸動我的心弦,但引起的漣漪並不大,而整個台灣的特教界也似乎沒有甚麼動靜。 

民國七十九年在一次研習會中,經甘神父介紹認識成大醫院朱曉惠醫師,那時的她在為發展遲緩的幼兒找安置場所,而我們卻正在找這群幼兒,中心有意增設早期療育,為零至三歲的發展遲緩幼兒服務,就這樣一拍即合。當年方武曾問我:『妳認為妳的老師準備好了嗎?』當時真的沒有辦法考慮這麼多,因為早療師資訓練的機構不知在哪裡,但卻很清楚的知道若我們再不開始做,這些孩子和家長 
的曙光不知在哪裡。古人說:『天公疼憨人。』想必是天主看到我們努力的 
傻勁,所以播下去的種子都播在好地上,逐漸開花結果。

事實上,瑞復的早期療育工作得以順利推展,朱曉惠醫師功不可沒,李梅芳老師努力亦是關鍵,還有家長及幼兒對我們的鞭策,讓我們不斷學習不斷成長,才有今日。

經過了十多年,台灣的早期療育工作由私立到公立,由社政到醫療到教育單位,大家都動員了起來,通報系統也越來越完整,看起來好像已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然而,事實上要走的路還很長。這兩年來內政部不斷要求通報量要提升為一例,再來就是各單位間橫向的聯繫亦有待加強,還有就是幼兒的融合教育除了安置外,支持的力量在哪裡?是否合乎其需要?林林種種都仍需要我們同心協力去完成。

謝謝這些年來給我不斷支持及鼓勵的雙親及家人、友人、也謝謝朱曉惠醫師及黃璨珣復健師,更要謝謝甘惠忠神父,您是那隻掌舵的大手。 

具體優良事蹟 
1.與朱曉慧醫師聯手開始本地的早期療育工作,可謂是台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的先鋒 (時為民國七十九年九月於台南展開此項服務)。 

2.十餘年來不斷協助有意加入早期療育行列的機構培訓師資(包括台北市的早療通報轉介中心、第一兒童文教基金會旗下的早療中心、台南縣蘆葦啟智中心………….等等)。同時多年來一直是內政部南區教保人員培訓班的師資之一。 

3.於民國八十三年開始嘗試幼兒融合教育,於台南縣市有意接受發展遲緩兒童的幼托園所提供支持性就學服務方案。 

4.民國八十六年接受台南市政府委託成立台南市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通報轉介中心,為當時台灣省五個示範點之一,在她的規劃下,每年平均要服務五百至六百位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另外,為落實融合教育,不定期提供需要的園所有關特教的諮詢服務。同時還舉辦台南市的幼稚園及托兒所教師的特教專業研習 (每學期至少兩天)、家長研習會及家長座談會、親子郊遊聯誼活動等等。 

5.為使早療教師有合適的工具書可用,在朱曉慧醫師及多位友人的協助下共同翻譯完成了美國奧勒岡大學出版的『零至三歲嬰幼兒評量、評鑑及課程系統』書籍一套,目前由心理出版社發行中。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