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謝宇萍 老師
前言 這 份研究源起於農農是班上一位疑似發展遲緩的幼兒,只知他曾讀過鄰近一所國小附幼中班一年,老師曾建議家長帶孩子看感覺統合的醫生,而我對他並不了解,只有 數面之緣,因此期望能透過這個研究的行動歷程,能更了解他、更有效的協助他,也期望自己在行動的過程中能對幼兒的發展和需要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讓教學更順 利進行。
農農是個未經鑑定的幼兒,沒有明確的鑑定報告可以參考,只聽媽媽說曾到某間國立醫院復建科就診,媽媽覺得沒有太大的幫助,因此我曾以[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以及[嬰幼兒發展測驗]和[學前幼兒檢核表]為工具來進行施測,期望能以測驗來確定農農發展問題,但是施測後發現,使用測驗有一些問題,例如-- 1.施測者難免會主觀解釋測驗題目; 2.各測驗間,對於測量同一項目的年齡標準不同。 3.標準化測驗,其實也不見得能提供真正標準的刺激; 4..在幼稚園施測,施測情境很難控制; 面對了自己對於測驗的質疑,我採用行為觀察紀錄來進行對農農更進一步的瞭解。在整個行動研究結束後,我有以下的發現: 一、感官發展對於幼兒的學習竟有這麼大的影響,農農舊經驗中缺乏語文和體能的活動刺激...等問題才是學習上最大的阻礙。 二、成熟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而言,的確有著極大的影響,這個觀察的過程我看到孩子因成熟所造成的改變。 三、家長的想法與信念,對於有特殊需求的發展遲緩兒童有ㄧ生的影響和決定。 四、對於孩子的觀念和態度會影響老師的做法與教學,同班老師的溝通也會影響彼此的態度。 五、親師如何溝通深深影響著家長的態度,如何讓家長及早發現並接納特殊兒的特殊需求,適時引入專業資源是幼教老師的專業課題之一。 關鍵詞:觀察紀錄、個案研究、發展遲緩、早期療育 壹、緣起 這幾年「專題」、「行動研究」這是一個許多老師們都在進行的工作,我進入幼教現場也有五年了,也看了一些相關書籍並參加研習,想做這樣的嘗試給自己實際將想法化為行動的力量,因此想努力完成的報告,在教學歷程中,遇過幾位特別的孩子,感覺他學習有困難卻不知如何協助他因此思索的過程中,我放棄了其他考量,我問自己我最想做的是什麼?在一連串的探索反省後,我發現我對早期療育很有興趣,因為我在師範學院幼教系的課程中,我曾接觸過新詩師範學院的學前融合班,當時雖然只是觀察者的角色,和一位肢體障礙幼兒的互動中卻給我很大的震撼,有一種感覺,我常低估幼兒的能力,尤其是特殊孩子因此,我選擇了個案觀察為研究主題,至於觀察誰?觀察什麼?為什麼觀察?我決定在教學現場來尋找。 貳、觀察對象的找尋 面對我自己的自我挑戰,我觀察了班上幼兒的日常行為後,有三位想要嘗試觀察的對象,一位是疑似過動兒的小偉,一位是團體適應不良的平平,另一位是行動較緩慢的農農,這三位之所以成為我想要觀察的對象,主要的原因是他們都有需要老師特別協助的地方,我希望我的觀察能更深入的瞭解他們進入他們的內心,才有觀察他們的想法。但是基於自己的時間和能力,和家長的配合度,我無法同時觀察,面對這三位個案的選擇,我考慮到的是幼兒的特質以及我與小孩的關係。和家長會談過,我發現小偉是一位家中較少約束和教養的幼兒,他的問題可能是對團體生活的不了解,可以協助的目標和策略都很具體;第二位幼兒平平是一位沒有上過幼稚園的幼兒,較依賴家人,需要許多時間和他建立關係並取得信任;而農農在學校抽籤時我就觀察到他的行動較同年齡幼兒要緩慢而且他很少有主動的口語表達,也曾詢問他之前的老師幼稚園的程度,親師座談時和媽媽對談後發現家人很用心在這名幼兒身上。我一直在這些主客觀條件間思量,直到和朋友們討論後,要做個案觀察的意義在哪裡?對我而言,我想要看到的是什麼?我覺得,農農對我而言可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他和他的家人都很需要這樣的幫助,而且我也期待自己可以由這一段觀察的過程中能對幼兒更了解,更能提供有效的教學,因此決定以農農為研究觀察對象。 參、開學奏名曲 一、微笑的早晨-早安!大帥哥 開學的第一天,我懷著期待的心情來迎接我們班上這一群初入學的小孩,雖然有20名男生和10名女生有的是第一次的見面,都讓我覺得很快樂,我特地起個大早準備快樂的心情迎接孩子。 記得當時看著孩子一一入園,爸爸或媽媽牽著小小孩的手帶著孩子認識環境,我見到可能是班上個子最高的小孩-農農,就像是一年級的大小孩,長長的手長長的腳,卻仍然一副牽著媽媽的手慢慢走路學步的樣子,我覺得很驚訝,這一份訝異,令我忍不住蹲下來跟他說說話,看著他,問他:「我是小魚老師,你叫什麼名字?」、「你幾歲?」、「誰帶你來上學的?」一連串幾個問題,國台語重複問了幾次,只見他對你微笑並躲到媽媽身後,這樣的回答,小魚老師只好說:「早安!小帥哥,農農是不是不好意思啦。」,媽媽只好跟他說要說老師早安...這句話結束了我和農農的對話,跟他們說了再見後,我再去安撫其他人了,對農農的感覺就是更加的好奇也更想協助他。 二、老師...我不會大便 才剛開學的第二天,剛吃完點心,看著孩子在角落中活動,突然農農向我走來,並且用緩慢的聲音說:「老師!我不會大便。」我第一個反應,不會吧!他有上過幼稚園呀!我先告訴他要慢慢來,去拿衛生紙,舊牽著他到廁所去,我在一次問他:「是不是不會用這種的(指著蹲式馬桶),那這一種呢?(指著另一間坐式的馬桶)。」就看見他露出微笑並點點頭。我心中很慶幸自己能好好處理這樣的情況,讓他不會害怕。 開學的第一週,幼兒、老師、家長我們都彼此在適應彼此,每位幼兒都帶著家中的習慣來過學校的生活,從剛開始的陌生害羞到後來的活潑表現,身在直接與幼兒接觸的教室中,我幾乎都是在處理幼兒大大、小小的問題,不吃點心、打人、哭鬧、上課亂跑...,在這樣的學校生活中,我幾乎沒有注意到農農,直到他來找我,因為他是那麼的安靜,不論在教室裡或是跑出教室外,他總是默默的行動,不哭、不鬧、不與人爭執,但是我們之間的互動少之又少,我和他較少有言語上的互動,他不會回答我的問題或詢問,只有點頭和搖頭,而我也總是自言自語的答問。 三、颱風日---電話訪問 第二週,趁著辛樂克颱風逼近,大家在家中躲避颱風,我拿起了電話找了農農的媽媽聊一聊用電話家庭訪問(91/9/6),先對農農以前的就學情況多些了解,因為我發覺對於動作發展上,農農似乎有一些動作還不是很成熟,行走和跑步相較於同年齡的幼兒是較緩慢的,而且小魚老師請幼兒自由繪畫時,農農的圖畫中較多的線條,而較少有具像的物品,不知道在家中情形如何?和家人互動時,語文情況如何呢 ? 另外,媽媽在電話中提及在暑假裡面,曾帶農農到某間國立醫院就診,醫生診斷後並沒有對孩子有多大的助益,詢問家長醫生的建議是什麼呢?媽媽則表示有安排一個禮拜去一次復建科找治療師,時間大概一小時,回來也沒感覺有多大的改變。幸好,暑假期間本人曾上過早療協會辦理的早期療育研習營,並且有研習本市特殊教育相關研習,了解幼兒發展與早期療育,正好他們有一系列的講座,我就提供這樣的資料給媽媽,並詢問是否願意讓專業的社工師來看看農農的情況,給予建議,媽媽也答應了。並告訴我,要帶農農到台北榮總再看看。 對這樣的一段家庭訪問,我的看法是......... (一)農農媽媽對這次的家庭訪問並不意外,只是在颱風天中較特別吧!他的回應顯示出對農農的狀況是關心的。 (二)農農媽媽的言談間,難掩他的擔心,但是對農農的一些行為,媽媽也都表示之前去讀中班時也很擔心,例如他覺得「農農可能是之前給祖父母帶大,自己本身工作又忙,較少跟孩子互動。」 (三)農農媽媽陳述的農農行為跟老師的觀察有部分的差異,最大的差異點在老師認為農農尚有淺力,語言也有發展的空間,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也和同學有互動;媽媽的觀點是,農農大多獨自遊戲,在家中也是如此,很被動,很少表達自己。 (四)農農可能在語言和動作方面需再多多輔導,例如對自己的事情表達,在大小肌肉的訓練,應該注意看看。 四、聯絡社工師的探訪 雖然我們知道農農需要幫忙,但希望不會給他壓力,於是乎我聯絡以前退休主任的千金-王社工師,希望它能利用時間來學校看看這位孩子並給予我們一些教學上的建議,雖然在大團體活動中,農農總是乖乖的坐在一旁,我並不知道他懂得多少會不會有無法融入課程活動...等情形,或許真如我們預測農農可能是發展遲緩兒童,因此與班上老師合作,開始積極準備提供相關資訊和王社工師的電話給農農的父母。 五、老師與家長的溝通 農農的情形,從入園開始就備受老師們的注意,從老師們的觀察中,一直覺得與同班幼兒相較,農農各方面都比其他幼兒落後,因此老師建議農農的父母帶小與去做檢查或鑑定,幸好,媽媽的積極與爸爸的配合,農農去了榮民總醫院後,就媽媽的轉訴「醫生說可能是語言和動作方面的問題」,媽媽回憶說:「我猜想會不會是生產時曾用過產鉗夾他出來,會不會腦傷到。」 小魚老師想醫生有沒有建議農農作哪些方面的活動,我們可以幫助他來練習,但卻沒有答案,老師只好由平日觀察開始吧!老師與農農媽媽建立關係是利用9月10日「全校迎新」的全校活動,媽媽帶農農來學校時和小魚老師就提供農農以及班上幾位幼兒的上課情形和常見行為或問題的相關訊息給媽媽,並提供老師處理的方式來一起討論。先前於親師座談時【91/8/31】教師提供一本幼兒檢核表給家長回家自我檢核,而媽媽也和老師討論其中五歲由兒的發展,農農作到了幾項。 肆、教師的角色 一、運用測驗為工具 人都不喜歡自己的孩子被貼上特別的標籤,也不希望孩子被人不同對待,我一直思索如何幫助孩子找到自我和自信,倘若真需要協助要如何客觀的來看待幼兒的能力而不適用一般的概念或印象判斷,我想測驗或許是一種很公正的參考吧! 確定以農農為觀察對象後,我第一個想到用來確定農農發展問題的方法,是使用「測驗」為工具來進行施測。運用「測驗」這項工具,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取得測驗?」。國內的發展測驗那麼多,哪些是學前幼兒適用的?哪些又是幼教老師可以進行施測的?我如何拿到這些測驗?以及如何進行施測?這些考量都是施測前我想到的問題,這些問題原本是很困擾我的,現在網路發達,這些問題就輕鬆解決了。 我採用三種測驗,第一種為嬰幼兒發展測驗,適用出生到六歲的幼兒,測驗內容包括 1.粗動作、精細動作 2.適應能力 3.語言能力 4.身邊處理及社會性等四部分。 第二種為台北市政府編製的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丙表(3歲半至4歲)與丁表(5歲至6歲),這三種測驗的測驗內容以及適用範圍各不相同,第三種為兒童氣質量表,適用範圍是3-7歲兒童,測驗內容在評估兒童的九大氣質。希望能透過這不同的測驗來確定農農發展上的問題,以作為協助他的依據並積極尋求各單位的支援。 二、運用好寶寶善行日記 因為暑期裡面參加福至教師成長營隊,學習盜用善行日記啟發孩子善的種子,並且鼓勵孩子和家長互動談論生活中的好事情,老師每天也閱讀善行日記和家長互動孩子在學校中的點點滴滴,譬如---農農的爸爸需要本班幼兒的名單好讓農農更認識同學,教師也當天回應。 三、持續為孩子作紀錄 目前教師仍繼續為孩子作觀察紀錄並不斷和家長聯繫,參考相關資料,讓家長更肯定幼兒的成長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