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1秦瑩、2陳俞君
1Ying Chin, 2Yu-Jun Chen
1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碩士2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副教授
1Master of Dept. and Grad. School of Child Care and Family Studies, Shu-Te University, Taiwan, 2 Associate Professor, Dept. and Grad. School of Child Care and Family Studies, Shu-Te University, Taiwan
研究背景與目的:育有特殊兒,對於照顧者本身的衝擊及影響甚鉅,社會系統給予的支持雖可減輕照顧者外在負荷,然而在照顧者心理層面的情緒效應,仍值得從不同角度進行瞭解與支持。研究者身為特殊兒童母親,因自身經歷與獲得希望感之經驗,期望以此研究探討早期療育中心幼童主要照顧者之希望感,分析不同背景主要照顧者的希望感,並以訪談方式了解主要照顧者希望感相關經驗。
方法:本研究採混合研究法,以結構式問卷「希望感量表」與半結構式訪談方式蒐集資料。本研究以高雄市8所早期療育中心照顧者為對象,透過早療中心協助發放參與研究信函,徵得同意後填寫問卷。並根據問卷結果,以立意取樣方式選擇希望感問卷得分最高和最低者各2名,徵得其同意後進行半結構訪談。錄音資料經轉錄逐字稿後,以內容分析統整四位主要照顧者的希望感經驗。
結果:問卷結果發現,特殊兒童性別以男生居多,兒童年齡主要落在3-6歲之間,78.3%的照顧者身份為母親,家庭總收入位於兩萬到四萬元之間佔34.4%,其次為四萬到六萬元51人(27%)、八萬元以上32人(16.9%)。本研究使用錢靜怡(2005)所翻譯修訂之「成人希望量表」,包含路徑(4題)和效能思考(4題)兩個構面。以5點量表了解個體是否具有使用多元策略的行動力(路徑思考),以及相信自己擁有解決問題的意志力(效能思考)。兩構面合計之平均分數即為該照顧者之希望感指數,得分愈高代表本身希望程度愈高。本研究中,189位主要照顧者整體希望感的平均值為3.25,高於5點量表的中間值。單一樣本t檢定結果為p<.01 style="font-family:">,顯示高雄市早期療育中心幼童主要照顧者希望感屬中等略高程度。主要照顧者的希望感中,路徑思考平均值高於效能思考平均值,分別為3.5和3.0。路徑思考中得分最高題為「我認為任何問題都有許多處理的方式」(M=3.740);而效能思考分數最高為「我積極追求自己的目標」(M=3.513)。主要照顧者在效能思考的希望感,有兩項平均低於3分,分別為「我會達到我為自己設定的目標」(M=2.984)及「我認為我的人生已經相當成功了」(M=2.471)。分析不同背景主要照顧者希望感差異結果發現:希望感僅在「家庭收入」中呈現顯著差異(F=4.780,p <.01 style="font-family:">),經Scheffé事後檢定發現,家庭收入在八萬以上者,其希望感大於家庭收入介於兩萬到四萬者。比對訪談對象基本資料,四位訪談對象均為母親,孩童年齡均落在4-5歲之間。但希望感組別不同,其主要照顧者的年齡、家庭總收入及就業情形略有不同。希望感分數高組的母親年齡介於29-34歲,兩位母親均為全職媽媽,家庭總收入一位為六萬到八萬,一位為兩萬以下;希望感分數低組的母親年齡介於34-42歲,一位有正職工作,一位為全職媽媽,兩位家庭收入皆介於兩萬至四萬間。此外訪談結果發現,希望感高之主要照顧者以孩子未來的狀態、希望孩子平凡健康度過每一天為目標,在路徑思考方面表露對孩子充分的了解,運用老師指導的技巧及自己在家的教導方式獲得成就感;在效能思考方面,以相信孩子的能力作為信念,推動自己朝著目標前進。希望感低之主要照顧者在訪談過程中,當問到其目標時提到較多短期內遇到的困難,在路徑思考中較容易提到採取原本保守重複或繞開問題的解決方法;在效能思考中,對於是否能持續朝目標邁進,照顧者則未著墨更多,表達雖然未來充滿著未知,被時間推著往前走亦是在前進的想法。研究者在對話的過程中發現,無論是希望得分高或希望感得分低的主要照顧者,這些都是每個照顧者在面臨育有特殊兒的經驗歷程。
結論:高雄市早期療育中心幼童主要照顧者希望感程度比中等略高,且希望感在個人背景資料之「家庭收入」中有顯著差異,然而比照訪談結果顯示,每位照顧者因個人背景與經歷差異,仍需個別了解其希望感高低之原因,以利協助主要照顧者建立希望感經驗。
關鍵字:早期療育、特殊幼童、主要照顧者、希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