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藝術媒材運用於感覺統合失調自閉症孩童之策略:個案研究
Using Art Materials for Child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Experiences Sensory Integration Difficulty: Case Report
謝明潔1、辜詠文2*
Hsieh, Ming-Chieh 1, Ku, Yung-Wen 2*
1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 復健部職能治療組、2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早療中心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sin-Chu Hospital
2Early Intervention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sin-Chu Hospital
背景與目的: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對於自閉症光譜疾患的診斷主要為:一、在多重情境下,社交溝通和社交互動有質的缺損;二、侷限重複的行為、興趣或活動模式。然而,在臨床上亦可觀察到自閉症特質的孩子,出現反覆的特定動作、固著行為、治療任務不配合、和抗拒特定指令等情形,這些看似挑戰行為背後,許多都伴隨著感覺統合失調的可能,也連帶有情緒議題。
此研究目的為探討,在治療過程中,透過多樣的藝術媒材運用,結合感覺統合理論的感覺需求滿足,預期能協助個案調節警醒度,達到情緒穩定,提升後續整體的配合度、互動、探索及表達動機。
方法:此研究由臨床心理師和職能治療師合作,針對一位5歲,自閉症診斷,低口語的女童,認知能力為輕度智能不足(Bayley-III認知組合分數67),伴隨感覺統合失調。治療內容設計為臨床心理和職能兩職類,各進行16週30分鐘的個別課程,再由兩位治療師共同帶領6週,每次45分鐘的治療活動,最後一次由臨床心理師帶領45分鐘,並在結束後與家長質性晤談收集生活中的情緒、行為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資料。
前16週的課程中,臨床心理師引導個案使用各式藝術媒材,先從掌控性較高且相對熟悉的媒材(如:蠟筆和彩色筆等)開始,慢慢進入流動性較高不易控制的媒材(如:塊狀水彩和透明水彩顏料等),並且在轉換過程中透過不同的輔助提升接受新媒材的彈性和嘗試動機,減少固著性;職能治療師在這段時間以不同的屬性和材質的教具,促發孩子探索動機,並搭配當次操作主題活動,持續達成階段性的精細動作目標。
第17週開始,兩位治療師一起帶領治療活動持續6週,以先前操作過的教具和藝術媒材做為基底,結合更多不同感覺類型的刺激(如:擠壓顏料、用手沾取不同觸感的顏料、從地板延伸至牆面大範圍的塗色、和平面到立體轉換等),並分別以量性記錄3項行為時間「治療一開始,自發選擇媒材並開始操作的時間、持續操作時間、媒材和活動轉換所需時間」;同時也質性紀錄4項行為表現「個案的主動選擇的媒材、對外在媒材刺激的情緒行為反應、主動探索的玩法、和當次的溝通表達表現」;並且都會以幾何線稿著色做為課程結束的活動,故也記錄個案的描繪模式和配合度。額外紀錄當次選擇媒材的「易取得和易使用性」。
最後1週,縮小治療活動探索範圍,觀察個案行為表現轉換至課室中的可能,並與家長晤談收集當此活動介入後,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上的行為表現。
結果:執行24週的治療課程後,顯示個案主動選擇媒材的時間、示範新媒材後,轉換活動所需時間、和接觸不同刺激時的負性情緒行為減少;在動機高的媒材持續操作時間、主動探索的新玩法、和主動透過口語溝通的頻率增加;幾何形著色任務的完成度和品質提升,也相對願意嘗試先前抗拒的形狀(星形、菱形和三角形)。由家長回饋的內容顯示,在當天結束此藝術媒材結合感覺統合的治療活動後,個案參與後續的認知和紙筆書寫課程時,配合度和情緒穩定度明顯提升。
結論:透過臨床心理師運用藝術媒材,結合職能治療師規劃的感覺統合治療活動,以不同感官刺激的輸入滿足,協助個案調節警醒度,減少挑戰和躁動行為發生。在整個療程介入後,可以觀察到個案的探索動機、表達的主動性、操作不同媒材的持續時間提升,更重要的是,個案穩定的情緒狀態可延續進入接下來要參與的活動和其他療育課程。家長在看到個案相對穩定的狀態後,自發的在生活中嘗試給予不同媒材的探索並陪伴操作,主動將治療室中的策略應用至生活中,符合以家庭為中心的精神。
關鍵字:自閉症類群障礙、早期療育、感覺統合、表達性藝術治療、藝術媒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