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二十五屆 學校參與量表之中文化及內容效度評估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學校參與量表之中文化及內容效度評估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ontent Validity of the School Participation Scale (SPQ)

   鄭維萱1*、康琳茹1、2

Wei-Hsuan Cheng 1*, Lin-Ju Kang1、2

 

1長庚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ARLY INTERVENTION, CHANG GUNG UNIVERSITY

2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

DEPARTMENT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LINKOU

 

研究背景和目的:學齡前特殊需求兒童在轉銜和進入小學階段後,學校是除了在家裡之外,停留最多時間的地方。過去的研究大多是透過家長填寫問卷的方式來了解兒童在家庭、社區或是學校參與的情形,但是教師才是最熟悉兒童在學校參與者。學校參與不僅僅是教室內活動、學校作業、及學業成績,也包括了學童在學校內會做的所有事情。學校參與量表(School Participation Scale, SPQ)透過教師填答,其評估結果可以幫助分析早療兒童進入小學階段的融合教育中影響參與的相關因素。目前學校參與量表尚未有中文的版本,本研究目的將描述其中文化的過程,並透過專家效度檢測來評估本量表之內容效度。

研究方法:學校參與量表用於測量在融合教育情境中,年齡5-12歲特殊需求學童在學校參與的相關因子,分別是學童的(1)自我認知感受:學童對於自己的想法及感受(例如:對自己的理解能力、自我認同、感受到自己是學校的一員);(2)實際行為表現:學生在學校所做的事(例如:遵守規範、遵守生活作息、展現興趣、和他人的社交互動);(3)學童對於自己身體和心智的體驗(身心狀態):通常發生在特殊需求學童上(例如:疼痛、焦慮、情緒上的疲倦或是疲勞);(4)學校環境(環境因素):學校內的物理或是社會環境。本研究先取得原作者Dr. Donald Maciver同意後採「翻譯-反向翻譯」的方法:經過兩個獨立的研究人員將英文翻譯成中文,後將兩個研究人員所翻譯的中文版整合,接著由沒有看過原量表且精通中英文的研究人員將中文反翻譯為英文,再將整合並翻譯的版本給原作者審查並修改,最後將修改後的版本由五位特教及學校系統職能治療領域的專家進行專家效度檢測。專家效度的計算採用四點計分法,並使用內容效度指標(content validity index, CVI),由該領域的專家學者針對問卷題目的正確性、需要性及適切性等層面進行評分,評分由1分到4分;4分表示非常適用(題目為研究概念相符,不需修改)、3分為適用(題目與研究概念相符,僅需做小幅度的修正)、2分為不適用(題目需做大幅度的修正)、1分表示非常不適用(題目不適用應予刪除)。在內容效度採用(1)題項內容效度指標 (item-level content validity index, I-CVI):該題項得3-4分次數除以所有專家數;(2)整體內容效度普遍一致性(scale-level content validity index based on the universal agreement Method, S-CVI/UA):均得3-4分題數除以總題數;(3) 整體內容效度之平均值 (scale-level content validity index based on the average method, S-CVI/Ave):各題項 I-CVI加總除以總題數。

研究結果:中文版的SPQ量表的題項內容效度指標 (I-CVI)介於0.83-1;整體內容效度普遍一致性(S-CVI/UA)為0.86;整體內容效度之平均值 (S-CVI/Ave)為0.98。上述結果中,I-CVI>0.78示該題項的內容效度可以被接受; S-CVI/UA在0.8以上表示量表整體的內容有效性被認可,S-CVI/Ave在0.8以上表示整體量表在內容上的有效性高。

結論:整體而言,「學校參與量表」具有良好的內容效度,專家評分結果認為大多數題項均為適用。本研究亦將量表依照專家建議修正。教師使用本量表填答結果,有助於了解早療兒童進入小學後融入學校生活的相關影響因素,幫助教師了解學童在學校的參與狀況,也可以作為與家長討論的媒介或是教學活動設計需要考量的因素。

關鍵字:學校參與、專家效度、學校環境、融合教育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